第十八章 内廷现状
看见孙昇一脸沮丧的样子,朱一钧心里早有预料,知母莫若子,这一世的生母也是聪明绝顶的女人。
“都交代了?”朱一钧头也不抬,继续在明亮的烛光下翻看各类制度。
“太子爷,都说了。”孙昇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
“钱还在不。”
“太子爷还在,一分没少。”
“咦?你没给么。”
“给了,娘娘没收。”
啧啧,看来不会这么轻易应付过去了。
朱一钧干脆继续把注意力投入到桌上的典籍中。
愈研究,朱一钧愈震惊于明代内廷的庞大。
……
现如今内廷二十四衙门,司礼监是当之无愧的天字第一号衙门。
但在明朝早期,最为重要的衙门却是内使监。
内使监,后来内宫监的前身,设立于太祖皇帝还是吴王的年代,职权有四,其一预宫廷礼仪、其二提督宫殿造作、其三掌管内外文书移送、其四任升选差遣。
朱一钧非常好奇,在太祖皇帝治下,为什么会有这么狂拽酷炫的机构存在,其离谱程度,不亚于现代公司里的会计兼出纳、业务兼风控。
从这四个职权平平无奇的描述上,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个衙门的恐怖。
一、内外礼仪,包括天子元服、祭祀天地、册封后妃、接见藩王、藩使、太庙荐新等礼仪。
二、宫殿造作,工程向来是肥缺,明朝前期更是宫殿集中营造的关键时刻。
三、内外文移,内廷与外廷之间沟通的唯一渠道。
四、升选差遣,这个无须多言。
换句话讲,内使监在明朝前期中“掌应办内府全面事务”,换句话讲,内使监在内廷履行主持全面工作职责,全面负责内廷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各项事务有序推进。
俗话讲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随着内廷的扩张,体系愈发庞大,效率愈发低下,朱元璋在执政末期剥离了内宫监的部分职能,设立了内司正来专门对内廷监管,后来进一步吸收不同部门的职权,发展为后来天下闻名的司礼监。
“任何一个机构发展到后期,必然由业务导向转变为风控检查导向。”
朱一钧前世在金融机构摸爬滚打多年,只体会到一句真理,风控合规才是爷爷……
包括司礼监在内,内廷各类衙门可以分为监、司、局、门、库、杂六类。
直接为天子服务的,被称为监或司,职掌御马、御用、供奉、纪事、内正、典礼纪察、兵仗、绳顽等亲近要务,共有十二监四司,进一步细分,值得一提的是宝钞司这个显要的衙门现在负责制作御用粗细草纸……钞法败坏,宝钞用来擦屁股估计都有人嫌弃。
局与库则主要负责生产和存储。
二十四衙门**有八局,包括兵仗、银作、浣衣、巾帽、织染、针工、酒醋面和司苑(蔬菜瓜果)局,这些局都是直属皇宫的生产服务性部门,职掌非常稳定。
朱元璋秉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为防止后世子孙扰民,要求皇宫一应吃穿用度尽可能自己生产,最后明代皇宫简直变成了一个超大号的工厂。
有生产便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存储,皇城内不仅有各式司、监、局,还有广盈、广惠、广积等库,库的管理体制更为复杂,发展到现在,内库和外库之间已经没有了泾渭分明的区别,朝廷与宫廷之间也是一笔笔的烂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