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迁徙



    南祁河是牧州第四大河,流域内有七座大城,下辖乡县十几个。

    而南祁城里的殷家,手握南祁河大半航运,家财无数,府卫供奉又多,是南祁郡的最大江湖势力之一。

    而那威力巨大的金牛符,则出自殷家一个符箓师供奉之手。

    徐大成曾与许曜说过,符道,是外五道里最难修炼的一种,所需天赋极高,修炼起来不仅需要花费无数钱财,还要精通另一门武道。

    这与符箓的制作技法有关,需要符箓师将武技铭刻于符纸之上。也就是说,符箓师会哪一种武技,就只能铭刻哪一种武技,不能依靠他人。符箓师的武道成就越高,所制作的符箓威力就越大。

    许曜继续一路北上,并打算多花费几日时间,直接绕过清风寨与南祁城的势力范围。免得被仇人发现,徒增是非。

    打不过我躲得过。行走江湖小心为上。

    金庸教我的道理。

    这一路上,也让许曜亲身体会到一个恐怖的事实。

    “尤其是牧州,百姓在晋国铁骑践踏下,十不存一。”

    这是死于许曜刀下的弓弩校李烽的原话。如今想起来,有如雷霆震耳,余音不绝。

    十不存一或许有些夸张,但十成中起码去了七成。

    许曜沿途所见城镇,几乎十室九空,而小一些的村庄更是荒无人烟,只剩下断壁残垣。甚至是南祁河流域的大城,也是空荡荡的。

    沿途路上,千人坟、万人坑更是随处可见。而这,仅仅是牧州的四分之一的区域。

    或许是亲眼见证了晋军屠城屠村的惨剧,李烽才会在芒砀山里做出屠戮晋国村庄的事情来。

    许曜忽然有些理解了徐大成的那句话,“战争就是这样,草木皆兵,非我族类,全是敌人。英雄小人都是如此。”

    即便如此,许曜依旧不后悔杀掉李烽,还是那句话,“无论魏晋,凡屠戮无辜者,我许曜得而必杀之!”

    除去牧州已经十室九空的事实外,许曜还亲眼见证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迁徙,数以万计的百姓的大迁徙。

    自河朔十九城里驻守的北巍府军撤到牧州后,牧州边境一带,就要重新建立类似于朔方城的坚固防线,以避免晋国侵袭。

    虽然现在的晋国主动发起进攻,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

    这与晋国得到河朔平原所付出的政治上的代价有关,当然也与晋军七年征战,军队疲乏、朝野上下人心向背脱不了干系。

    边境军防历来是百年大计。

    北巍府军向来奉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在牧州边境建立的防线只能留有驻守的军队,所以边境附近的百姓不得不被迫迁往牧州内地。

    官府的考量是,百姓迁往内地,边境就直接交付军方打理,既方便了军队,同时也是对边境百姓的一种保护。

    自古两国交战,向来都是边境百姓最先遭殃。

    而对于百姓来说,背井离乡难免伤感,但官府提出的条件同样诱人。

    战火结束后,牧州人丁凋零,民生凋敝,耕地成片的荒芜,牧场更是沦为荒原,而迁徙过来的百姓,恰巧可以继承那些荒芜的耕地与牧场。

    官府下了文书,凡由边境和河朔平原迁徙过来的百姓,都可以在南祁河流域、牧藏草原等区域领取五倍以上的田亩或牧场。

    例如一户人家,在官方田册的记载里拥有两亩地,到了牧州内地,就可以领到十亩地左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