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袁苗两家结亲眷 婚后未孕心着急-第2/5页



    据说,他们根本就不是河南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外乡人,原来老根还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附近居住。要说来那还是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把元朝的残余势力,才刚刚驱赶到大漠以北,其边陲上稍微安定了一些,就在他刚能站稳脚跟时,天下又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当时,就在山西平阳府那里,由于天干地旱和生蝗虫,农民因种不成庄家而饿死人无数,其中就有一家姓袁的夫妇,一共生了三个男孩,老大名叫友直,老二名叫友谅,老三名叫友信。他们一家也都是忠厚人,皆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的乱局,老两口先后都被饿死了,剩下三个儿子,那老大还不到二十岁,最小的三儿子也只有十三、四岁。弟兄三个在家乡实在活不下去了,他们一商量便就随着大批灾民,逃荒要饭来到了中原,而那时的豫东一带,又刚刚经过了多年的战乱,也是千里萧疏,人烟稀少。

    然而,凡是以乞讨为生的穷人,也实属于是墙头上跑马——无路可走!在民间就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向洼地流”。一般来讲,人们就是再穷,只要日子能过得去,谁也不想出门在外和背井离乡。也就是说,生活上有一线希望,都不会出去逃荒要饭。这袁家三兄弟又不能在家单等着被饿死,所以,他们就吃逃要饭到处漂泊,中途又几经辗转,最终才来到了豫东一带。而在那兵荒马乱,及饿殍遍野的年代里,穷人大都吃逃要饭而食不裹腹,一天,老三袁友信却突然失踪了,有人说他是被官府抓去,做了劳役苦工;还有人猜想,或许是吃粮当兵,反正是下落一直不明。

    后来,老大、老二就在商丘和睢州两地,分别扎下根,而定居在睢州的就是老二袁友谅。据说他死后坟就埋在,睢州西南的匡城附近,在靠近一条名为祁沟河的岸边,那里有一片洼地,也被人们称之为水洼子。此处虽然是片沼泽地,而且又种不成庄家,但却是一处聚气藏风的龙脉之地,换而言之,就是块风水宝地。人们通常所讲的阴阳宅,作为坟地就为阴宅,若按照一般规律,死后的人只要埋到了好地方,他们的后人都会有好结果,所以,通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袁氏家族里还真出了,不少的有能耐人。

    比如什么州官、县官、兵马指挥、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等等,还真出过几位朝廷大臣及高官,并且又与皇家攀上了亲戚,还曾经连续出过两名皇妃。要说这些都是后话,我在此就不一一多表了,下面我就接着先前的话题,单说这袁立业的情况,其实,他正是袁友谅的孙子。凡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本来是弟兄两个,上边还有个哥哥,名叫袁立本,自从兄弟俩分家后,他们都是各立门户分别过日子。而袁立业便带着老婆孩子,一家人就单独从匡城那边,搬迁到了这里来居住,要问原因,谁也不知道为什么?

    前面说过,袁立业就一个儿子,名叫袁玉铖,他已经是二十几岁的人,结果还没有人给说媒提亲,可是天无绝人之路,无巧不成书,说来也就在这年春上,却有一家姓苗的,逃荒要饭来到了小辛庄。他们本为父女一家三口,老家是河北人,老汉名叫苗若民,性格开朗,对人和蔼,与人处事很谦和,一般都不与人争论计较。皆因老伴死得早,单撇下了两个闺女,大女儿名叫苗兰,二女儿名叫苗青,平时,人们都喊她们姊妹俩为兰兰、青青,这父女三人也是相依为命。由于近几年,他们家乡连续遭受自然灾害,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他们父女为了逃个活命,苗老汉就只好带上两个女儿,出来逃荒要饭。

    要说黎民百姓颠沛流离和背井离乡,尽都是为了生存逃个活命,所以,才不得不外出东奔西逃!而苗家父女也正是属于这种情况。当他们一家三口来到小辛庄后,偏巧就遇上连阴天下大雨,老天爷一连下了半个多月,都没有住点停下来,结果苗家人就走不了!也只好住下来单等着晴了天再走。那苗家的大女儿兰兰正十六、七岁;二女儿青青,也已经是十四、五岁,她们虽然都是要饭花子,身上穿的破烂,但两人都已经长成了个,其面貌又相似,如今也都是两个大闺女。要说姊妹俩还真就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坯子,尽都是一双大眼睛,其个头还较为匀衬,她们又全都像是小大人,若说身体瘦弱单薄,也是因为平时吃不饱、穿不暖、忍饥受饿,身体缺乏营养所造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