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徐明锅偷鸡心肠狠 徐铁锁制布打算破-第3/4页



    到家后,他见妈妈上工去了,徐明锅家只有石连英一人在灶间煮着什么。他暗暗地磨了一把锋利的尖刀,以待时行刺。

    傍晚,石连英出去了,她家一时无人。他认为时机已到,将尖刀隐于衣袖,警惕地慢慢地走向徐明锅家的猪圈。来到猪圈旁,见小猪正在吃食,头一点一点的,尾巴一甩一甩的,吃得很开心的样子。他看着这么可爱的小猪,不忍心抽刀去刺,在那儿稍稍站立了一会儿,便回转身走了几步,又停住了:“‘有仇不报非君子,有恩不报枉为人’,为什么有仇不报?”他又转身趋步走向猪圈。这时小猪已经吃饱,转身了。他一个猛劲跳进猪圈。小猪见生人进圈,慌了,赶紧往角落里躲藏。他亮出尖刀,追赶小猪,人和小猪在猪圈里直转。

    “锁儿,锁儿!”铁锁妈妈下工回来,不见儿子看书,这样大声叫道。

    听到妈妈的叫声,他急急敛起尖刀,跳出猪圈。

    妈妈见儿子从徐明锅家猪圈里出来,厉声问道:“你到他家猪圈里做什么?”

    “我看小猪蛮好玩的。”他没有敢告诉妈妈追杀小猪的事。

    几天后,他仍想刺杀徐明锅家的小猪,问妈妈:“他偷我家的鸡杀,就让他过去啦?”

    妈妈问:“你说怎么样?”

    他说:“我要杀他家的猪!”

    妈妈严厉地说:“这不行,他偷我家的鸡杀不对,你杀他家的猪就更不对了。”

    被妈**评后,他放弃了刺杀徐明锅家猪的想法。

    大母鸡被人偷杀后,徐铁锁常常犯愁:“我家的零用钱怎么办呢,我报考的费用怎么办呢?”

    一天,他带着愁容来到自家的房间里,在床边上坐下,随便地看看房间里的设置。

    他首先看到了靠近身边的一张书桌。那是他在张叔丹先生那里和在民办小学读书时用过的书桌,书桌上刻着的“恒”字十分清晰地映入他的眼帘。

    接着,他看到书桌背后墙上的一幅画。那是外婆送的章仙,而今,画面有些旧了,而画面上的麒麟送子图仍能清楚地看出来,配着送子图而书在图旁的一副柳体正楷对联依然骨力遒劲:“天仙早送麒麟子;玉女常怀及第儿。”自在张先生那里始学柳体后,他几乎每天都要注意地看看这副对联,也常在心中揣摩、手上比划这两行字。

    然后,他把目光向右前方移动,便见到了两张红色大衣柜。柜上油漆基本无缺,色彩依然鲜艳,柜门上的铜把手依然完好,仍然显着黄灿灿的光彩。他妈妈曾告诉他,那次他爹为新四军藏大米,这两张大柜里就藏了三石。鬼子来查了,哇哩哇啦地叫着敲打坛坛缸缸,妈妈担心他们会翻箱倒柜,哪知愚蠢的鬼子只查了坛缸,没有查箱柜。在他家查了一阵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而打破了他家一只盛有元麦的大缸,麦子撒了一地。

    随后,他将眼睛向上看去,见到衣柜顶上一只竹篓。他妈妈说过,他爹给泰州东的新四军送毛巾就是用的这只竹篓,他也清楚地记得他自己在省泰中上学时,衣服也是放在这只竹篓里的。

    他又将目光收回,看看卧床和蚊帐。卧床是一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木制床,没有花板,没有顶板,更没有外栏,只有床座和四根用以支撑蚊帐的柱子。蚊帐旧了,呈灰黑色,也露出些绒毛来,已打了两个大补钉。看到蚊帐,他的眼睛便盯在了蚊帐上,他想到了制布。

    “叽儿嘎儿温徐庄。”这句流行在三墩桥、大桥一带的话道出了温徐庄是这里远近闻名生产家机布村庄的事实。“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古人用这“三余”抓紧时间读书学习,温徐庄的人则用“三余”来制布。铁锁上小学时家里曾制过布。那时妈妈除了做饭、洗衣等家务外,还得纺纱,还得检查铁锁和女儿春兰的“产品”质量。当妈妈看到春兰摇绕到纱络儿上的纱疏密均匀、平整有序时,便夸奖道:“呱呱老头儿叫!”当妈妈看到铁锁绕成的鲫鱼状的纱鱼儿,松紧适度,大小得体,便夸奖说:“呱呱老头儿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