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阿勇家境
“额,老师,哪有那么多哦,我记得上回爸爸拖砖到四里梗,才挣了180元。”
阿勇本是想说明他爸爸挣钱不多的,但没想到他说出跑一趟车就挣180元时,竟也着实把同学们惊住了。
“你出20元,老师也不反对,不过你必须要经过你父母的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你也不能缠着他们给。”老师说道。
“老师,不用的,我自己存的零花钱就够啦,不找爸妈要。”
“那当然更好。”老师说完这话后,便又开始询问了下一个同学。
当年,老师与阿勇的这一番对话,让这班上的好多同学都印象深刻。原来阿勇父亲开一趟货车就可以挣180元啊,而且一天还不止一趟,挣钱怎么可以这么容易?许多同学们都难以相信。
再想想自己家的父母吧,种庄稼或者打工,明明辛苦得多,却挣不到那么多钱,可书里不是都讲得多劳多得吗?为什么在现实中却不是如此呢?
这件事在这些幼小的心灵里成为了一个不解的难题。
在前两年,阿勇父亲又卖掉了那辆中型货车,替换成了一辆更大的货车。而且这货车也不再是用来拖砖,拖水泥,而是做起了蔬菜生意。
因为阿勇父亲认清了时势,此时农村的房子已经修得差不多,那些乡镇的小型砖厂、水泥厂生意只会越来越惨淡。而自己又没有那些大运输工程的关系与人脉,只好转行倒卖蔬菜。
现在,阿勇父亲便不再给别人打工了,而是自己当起了老板。他在这十里八乡的地方收买各种蔬菜,然后在第二天凌晨,便把一厢车的蔬菜运到成都的某批发菜市场卖掉。
行情好的时候,一斤菜可以赚一两元的差价,而一货车有着好几千斤的菜,可想而知能赚多少钱呢。只是人也辛苦了许多,白天忙着收买蔬菜,第二天公鸡还没打鸣,便点燃了发动机向着成都出发。
阿勇父亲一个人难以应付如此大的生意,阿勇母亲便跟着父亲一起干起了这行当,买菜卖菜都跟着一起搞。
白天时,阿勇父亲开着货车去十里八乡的其它村子买菜,阿勇母亲便在自己家中等着本村里的乡亲们把菜担到他们家来卖。
在蔬菜丰收的时节里,村里的男人们挑着担子,女人们背着箩篼,前赴后涌地往阿勇家里赶,好不热闹。
当他们来阿勇家卖菜时,总是向阿勇母亲说出羡慕的话:“你们才安逸咯,每天去成都跑一趟就把大钱挣了。估计队上其余的人户加起来都没有你们挣得多,你们家的生活不知有多自在。”
阿勇母亲听到这些话后,总是发自内心地解释道:“可别说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家挣的钱可能勉强比大家多些,可是真的很累的勒。白天要忙着收菜,傍晚赶紧吃过晚饭,便去睡觉,觉也睡不好,有时还会被吵醒。第二天凌晨才两三点钟的时候,就得出发去成都,不然就错过了批发卖菜的时间。”
旁人又会说:“累是累点,可是钱挣了,心里终究踏实舒服。”
阿勇母亲又会说道:“哪里能踏实?上半年才在简阳按揭了套房子,还欠着二十几万的贷款,压力是真大。心里总想着这两年努力些,争取把贷款给尽快还完,心里的那块石头才能落下。”
“这有什么?贷款还不完,房子依然在。况且村里还有栋这么漂亮的楼房在,始终又不怕没有地方住。”
村里人始终理解不到阿勇父母的压力,总觉得他们家已经相当有钱,可以不焦不愁。
阿勇母回答着邻居的话:“话虽这么说,可是欠着款,怎么能安生过活呢?”
看来邻居的观点和阿俊母亲的观点永远达不成一致,也许这就是导致不同人户之间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吧?
村里的人们觉得,已经挣了那么多钱怎么可能还感到焦愁?有了钱,就有了吃的穿的,这辈子便可以快活自在了,为什么还感到焦愁?还有什么值得焦愁?
但看阿勇母亲说话的神情又不像是故作谦虚,而是真的有些忧虑,邻居们真是搞不懂阿勇他们这一家人呢。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