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东汉乡村的小康之家



"                                                                                “我看未必,大家都知道,卞家这个二儿子,一双小手,奇巧无比,他是做雕玉、琢玉的细活儿的,卞父肯舍得让他来山里来做粗活儿?”曹母八卦到。

  “这些跟咱们倒没什么关系了,他寻他的玉,咱读咱的书,并没有什么交集。还有,这孩子到来,是咱曹家最大的喜事了。前一阵子听扶风太守说,因为咱们的寿儿为官清廉有政绩,而且还是在任上积劳成疾,没的。按照政策,咱们家只要添了孙子,将来还可以举荐做官呢。”曹父一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口吻。

  曹父虽有儿子早死的遗憾,看着孙子,话语中,已大有宽慰之情。要知道,他老人家先有好几个女儿,年过半百才有了曹寿这么一个儿子。

  这话,卞班听得感兴趣:她知道,这个时代科举制还没有诞生,做官靠得是出身和举荐。

  原来自己的孩儿,还天生是个官二代呢!不用考试,更不用送礼走关系,若干年后,直接是领导干部走起!这让她这个连考个编都失败了好几次的二十一世纪女青年情何以堪啊!

  更何况学历史的她明白,这扶风郡就在长安附近,长安可是东汉妥妥的一线城市啊。

  因为卞班舒心了,脸色也好了不少。她欠欠身子,说道:“托曹家的福,我的孩儿也是有福之人。”

  倒是一旁的小姑子看不下去了,建议到:“爹,娘,咱们还是别在这里说话了,看嫂子这么虚弱,还有孩子刚生下来,得需要奶水喂养啊。咱们,咱们还是赶紧回家吧!”

  曹父曹母二人,这才齐刷刷把目光移向班昭。他们只细看一下,就不约而同地说:“咱们,咱们这就回去,刚才只顾得高兴,看昭儿都成什么样子了!”

  经过刚才的休息,班昭好歹也恢复了一些元气。在小姑子的扶持下,竟能站了起来。

  于是曹父抱着孩子,曹母和小姑子二人,一左一右,扶持着班昭,一行人,朝家而去。

  不一会儿,他们已经走出了山野。卞班细看一下这个世界的村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人烟阜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觉感叹:古人诚不欺我!

  显然,这里并不像现代世界千篇一律的新农村那样:水泥路面四方楼,振兴标语满墙走;青年男女打工去,唯剩老人守村口。

  心想:这“乡村振兴”,可不仅仅是搞什么“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新四化那么简单,只能等到高速城市化的进程渐渐慢了下来,工作岗位不再局限于大城市,人们也不再内卷、焦虑,再次普遍向往起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了,才能有所好转了吧!

  嗨,又想远了。

  路过一处院落,青砖绿瓦、高门华屋,即使在现代世界,也妥妥地属于大豪宅。卞班以为曹家世代为官,乡下宅子该是这个样子。但班昭的记忆告诉她:这是卞家大院。卞家几代人,靠采玉、雕琢、售卖,攒下了厚实的家底,玉石铺子都开到了京城,已经不简简单单是工匠手艺人了。就连乡下房子都建得这么气派,听说他家在长安、在洛阳,都还有房产呢。….

    曹家离卞家不远,虽然绿柳周垂,粉墙环护,但却简朴了许多。进门而来,院里几株桃树花开正旺,蜂飞蝶舞,堂舍敞丽,屋宇洁净;登堂入室,家具齐整,琴书潇洒。也算是小康之家。

  进入卧室,班昭被安顿到床上,便再也没有力气起来。

  身体里的卞班凭感觉知道班昭的身材差不多有一米六五以上,相比于自己一米七六的身高,足足缩水了一大截。好歹这个身高对女生来说倒也够用,忍了罢。

  再感觉一下身体,身材很有料,腰也够细,竟然有了女人的曲线美!这让一向被称为“假小子”的她还有点不适应。

  诶,穿越一场,能真正做一回女人了!

  刚想到这里,一瓷碗端到了她面前:枸杞红糖水冲鸡蛋。

  这个她熟悉,过去在家里,小姨妈来的时候,她妈妈就给她弄这个喝。用的还是“饿了吃蚂蚱”的散养鸡的蛋,说这东西补气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