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集:何为紫气东来-第2/2页



 《春秋》是记载东周之春秋时鲁国历史的史书,记录的事件大致发生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周王朝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不断。虽然这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书,但书中也涉及到了当时各国的关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也是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一部书。司马迁在《史记》中就作过统计:《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在这一时期,乱臣贼子以下犯上把诸侯王杀掉的事件,就有三十六起;以不正当的名义收购兼并毁灭的国家,就有五十二个;小股东小国王失去家园和财产离乡背井的,更是不计其数。换句话来说,这一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开始。所以孔子决心编写《春秋》,是希望借历史经验和教训,提醒后人,警戒后人。

 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春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种秋收。作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春秋就有了三层意思:一是表示重要,二是表示交替,三是表示时间。这也跟历史的特点相仿(相近)。因为历史也表示重要,表示交替,表示时间。所以,春秋就用来表示了历史。春秋的意思,不只是指时间,还专指历史。后来吕不韦也组织人马写了一部书,叫《吕氏春秋》。通常说书写春秋,其意思就是书写历史。

 常见的《春秋》有很多版本。按字数来分,主要有两个。一个版本大约只有一万六千多字,还有一个增加的版本,也不过一万八千字。一万八千字,记载了大约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大事,这个难度太大了。那么,孔子是如何实现的呢?八个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所谓春秋笔法,其实就是微言大义;微言大义,其实就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或是微言大义,是孔子首创,也是中国古代叙述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技巧,是通过记叙来表示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来直抒胸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不便对一件事作出直接明了的﹑带有个人情感的褒贬评价,只能通过隐晦的文字文笔婉转来表示对一件事的批判或是赞扬。

 比如说,有一篇文章,叫《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就是出自本文)。

 说到这,还有一个黄泉见母的故事。我们明天再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