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集:皋鱼三个过失



上文书我们说到邹衍。一个真正智慧的人,是不屑于无意义的辩论的。这正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不与蜩(tiáo)﹑学鸠激辩的道理。蜩哇,就是蝉,知了,北京管他叫季鸟儿。当儿童遇到长者小智遇到大智的时候,真正智慧的人,莞尔一笑就可以了,不必在言语上占什么上风。

 对于智力相差太远的人来说,真理并不是越辩越明。当秀才遇到当兵的时候,只会是有理说不清。我们应该从邹衍身上,学会不争论不叫骂不吵架的那种宽容从容和智慧。

 父仇不共戴夭,子道须当爱日。

 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子道须当爱日。

 子道就是为人子之道,是指子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上有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是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一个叫皋鱼的人。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我的志向高远,却因利益去辅佐奢华的君王,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因小事和他绝交,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止不动,风却不停息的吹;子女想要赡养亲人,亲人却已不在!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

 孔子说:同学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孔子的学生有十三人辞别回家赡养双亲。

 所以,爱日就是说,子女孝敬父母的时间有限,要珍惜父母健在时,能诚心奉养父母的日子。

 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雨旸时若,系是休徵;天地交泰,称斯盛世。我们常说黎民百姓,这是现在人称呼普通百姓多会使用的成语。也就是说,在现代人的眼里,黎民百姓就是普通百姓的代名词,黎民和百姓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指普通百姓。

 但是,你们知道吗?

 其实,在秦汉之前,黎民和百姓的意思并不一样,他们就是一个完全对立的存在,地位极其悬殊。

 黎民代指奴隶,百姓代指贵族。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曾这样说过: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商朝的第十九位国君盘庚,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旧人就是年高德重的旧臣,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邦伯就是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后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师长,指众官之长;百执事就是百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