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难以治愈的骑跨伤
韩琳伸了伸懒腰,换了个舒服的姿势躺了下来。
但现在,我更想说的是怎么改革的事情。
毕竟,韩琳觉得自己能不能活着走出这个诏狱,都是个问题,还是谈一下改革的事情,比较靠谱。
吹牛多简单,找土豆还得动腿。
土豆虽小,但事情大,她可不想强行改变时间线,万一又被系统判违规,那她这辈子岂不是白活了。
至于土豆,乖乖等嘉靖自己去弄吧。
那老弟说的改革,是指哪方面呢。于谦倒也识趣,见当事人不想说,顺坡下驴一样的顺着韩琳的思路往下顺。
韩琳顿了顿语气,继续假装高深莫测的说道:攘外必先安内。
安内,一是安人心,二是安经济,当然,经济不稳,人心浮动,人心不稳,经济又难以发展,所以需要相辅相成,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于谦急忙问道。
必须要让改革这件事,本身就有利可图,得利者越多,变革就越顺利。
嗯,有道理。
而且,不能一下子就用力过猛,要像抻皮筋一样,循循渐进。
韩琳怕狱友大叔不知道皮筋是什么,于是两只手抻着一块既有弹性的鸡皮,给他演示了起来。
于谦表示不懂:这是为何啊。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宋朝时候的王安石变法,还是再早之前的商鞅变法,凡是变革就会有反对,都容易步子迈得太大,造成骑跨伤。改革也是一项技术活,非常考验当权者的韧性。韩琳说着变法,还不忘给于谦科普了一下医学小常识。
于谦虽然也纳闷,这个骑跨伤是什么意思,但此时的他,更关心大明的未来走向,若真如韩琳所言,那大明的一滩死水,岂不是可以被盘活。
此时的于谦,正渐渐的被韩琳这个洗脑大师,给反向洗脑着。
那该怎么办?
韩琳不紧不慢的说道:先改主体经济!土地!
大明的大部分经济,还是来源于土地,想要解决阶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在根儿上进行改革。
现在的土地税收很有问题,丁银与田赋,不应以人头数量来纳税,而应该由田亩多少为征收依据。
为何?于谦不解的问。
古代的人头税,也叫丁税。从六岁开始交税,但是只交一半。等孩子到了束发之年,便要和成年人交一样多的税了,一直要交到五十五岁才可以免除。
六岁就交税,听听,在该尿床的年纪,就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
这种税收政策有很多弊端。
盛世还好,到了灾荒战乱之年,很多老百姓就会隐藏新生人口。而官府或藩镇军阀有时为了敛财,会把人头税的起征点降到四岁两岁,甚至是刚出生的人类幼崽身上。
这就会造成老百姓,连生孩子的**都没有了,因为就算生的起,也养不起。
全家几口人的人头税,对于本来就是挣扎在饥饿边缘的无地农民来说,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负担。遇到狠心的地主,田租收得多,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能把一家人都养活就不错了。
可老天爷的心情谁能预料,那时候也没天气预报,万一天时不利收成不好,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人心极度不稳,这也是造成改朝换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不管于谦能不能听懂,韩琳继续用她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卖力气的给于谦讲着。
韩琳坐起身,拿起最肥的一只鸡腿说道:大户人家人多,土地也多,不在乎这些丁税,而且即使人头税再多,也可均摊到佃户和租农身上,对地主并没有什么影响。这样就会导致,农民越种越穷,地主不种地,反而越来越富。农民买不起地,而地主的土地越买越多,这就是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
用吃剩下的鸡骨头,一边摆一边分析,给于谦上了一堂形象生动的沙盘课。于谦捋着胡子若有所思,肯定道:嗯,的确是这样。
大明的老百姓啊,是最容易满足的老百姓,只要有一口吃的,也会安心种地。但是,如果一个农民对土地失去了信心,那他还会安心种地吗。韩琳继续道。
恐怕不会了。
底层出身的人,更能体会到百姓的不易。
而且,当老百姓连饭都吃不起的时候,你想想,他们会做什么。到时候,若有别有用心的人,给他们一口饭吃,你想想会是什么后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