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读书治学



闻道走后,闻智度过了一段失落的时间,想起闻道的叮嘱,他很快调整过来。每天他一早便起来,完全不需要像别的孩童那样要父母反复催促。起床后便自行洗漱,然后打坐修行一个时辰,修行结束就去帮母亲烧火做饭。早餐后,和赵源一起到书房,读书习字。中午时分出去帮母亲烧火做饭,午饭后赵源午休,闻智出去与其他孩童玩耍一会。这也是闻道临走时对他交代的,尽可能融入凡人社会,尽可能像凡人孩童一样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下午的时候,赵源午休之后继续教闻智读书识字。晚餐后,闻智陪母亲说会话,便自回屋,修行休息。

 赵源这一支秉承了赵祖读书入仕的家训,以耕读传家,却没有一个真正读书有成的。赵源从小便喜读书,曾被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读书有成,光耀门楣,重振赵家。奈何赵源时运不济,次次名落孙山。屡试不第之下,也息了入仕的念头,每日里只在家读读书写写字,与娘子相依为命,倒也过得快活。自从收养了闻智之后,赵源便好像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目标,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在这小小的孩童身上,全心全力培养闻智。

 开始的时候,他还没觉得怎么样,只是觉得闻智可能比一般孩子要聪明一些。按说,诗礼传家的家族,一般孩童三四岁入学,闻智这个年纪开蒙已经算晚的了。赵源决定先从《三字经》开始给闻智启蒙,第一天他讲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十二个字,第二天一检查,发现闻智不但能读能写,意思理解也明明白白。于是他又多讲了几句,闻智依然完全掌握。赵源试着将整本《三字经》一次全部讲完,次日检查,闻智竟毫无差错。赵源惊喜万分,便将《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千家诗》《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开蒙书籍一股脑教授给闻智,前后只用了十天时间。这些启蒙书籍字数不多,内容浅显,闻智学习认字写字的同时,也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之后,赵源便开始教授闻智小学的内容,主要是音韵训诂之学,包括《笠翁对韵》《广韵》《尔雅》《说文解字》等等,即便是赵源要求严格,半个月之后,他也只能承认,闻智已算是将切韵平仄对仗掌握精通了。

 接下来就进入了应试科举内容的学习阶段,以四书五经为基础,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这些内容往往需要十年寒窗甚至一辈子勤学不辍。赵源心里早就有了打算。建造房子应当先打好地基,《大学》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所以他要让闻智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间架,然后再将其他书填补上去;次读《论语》,以立根本;再次读《孟子》,以激其发越;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

 按照赵源的安排,闻智进入一种疯狂读书的状态。读《大学》学做大人,从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体贴与理解天地万物,觉醒与省察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心怀家国天下,将万物自身与天下贯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这为闻智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内容,厘清与指明了他努力的目标与次第。读《论语》学习儒家思想的精义,闻智从中了解与体悟了圣人中正平和之道。读《孟子》养浩然之气,以此激发昂扬的志气。最后研读《中庸》,这耗费了闻智更多的时间,他从中体会到,中庸之道,要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时刻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在其位谋其职。

 四书的研读给闻智身上渲染了一层书卷之气,也让闻智从思想上彻底融入了人这个群体。接下来,按照赵源的安排,就是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关,这耗费了闻智两年多的时间。这时候按时间计算从闻智已经是一个十岁的儿童了,样子基本没变,身高略微高了一点。

 之后还要读历史读诸子百家,还要学写诗,还要习练礼乐数御书射六艺,赵源给闻智安排得满满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