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家的感觉
闻道闻智二人跟随赵源来到了赵家。仔细打量一下,这赵家,看上去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应是小康之家。独门独院,小院不大,一人多高的围墙,墙头上飘舞着几蓬枯草。进了院门,正面四间青砖砌就的瓦房,东面两间厢房,西侧是一小片菜地,初春的地里刚刚冒出一点点的嫩芽,一片淡淡的黄绿色。菜地南头是鸡舍,养着几只母鸡,此时母鸡都被放出来,在院子里溜达啄食。
赵源的妻子赵宋氏正抓着一个水瓢给菜地浇水,见有人进院,手习惯性地在围裙上擦了擦,急忙迎了上来。正欲开口,一眼便见到闻智。此时闻智正被闻道牵着手,小胸脯挺得高高的,两眼咕噜噜转着,到处张望打量,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这副模样不知怎么一下子就触动了赵宋氏的心底,她女人的天性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上来就拉住闻智的手。
闻智虽然化形为儿童,却也并非真正的儿童,那妇人伸手来拉自己,本能的就要闪避,却不知道怎么的,那妇人眼中的慈爱和喜欢让闻智如遭电击,一种从未有过的异样感觉充斥了他的内心。他乖乖被拉住手,表现出一副乖巧可爱的样子。看在那妇人眼里,只觉得自己的心都要融化了。
赵源见到妇人的样子,心下颇为感慨。他轻咳了一声,待妇人回过神来,给闻道做了介绍,三人进了正屋,在中堂落座,妇人便去烧水煮茶。茶水端上后,那妇人坐在旁边,想去拉闻智,却又没好意思,只是眼睛一直都在闻智身上,一刻都不肯离开。几人寒暄几句,闻道将给圆通讲的那一套又叙述了一遍,赵源也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原来这赵家祖上是行走江湖捞偏门的,具体干什么却一直讳莫如深,后代子孙也不清楚。这赵祖机缘巧合之下得了一大笔外财,他深知江湖险恶,当即金盆洗手,回乡买房置地,娶妻生子,一时也是富甲一方。赵祖江湖大风大浪里游过泳的,颇有见识,深知坐吃山空的道理,当即便拿出银钱,一方面往生意场上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子孙后代读书入仕。照这样发展下去,说不定过个几十年,赵家就将发展壮大了,奈何天不佑赵家,赵祖闯荡江湖留下了暗伤,没几年就一命呜呼了。他一死,赵家的子孙没了管束,登时把这吃喝嫖赌研究了个精通,万贯家财没多少年也给败了个干干净净。所谓树倒猢狲散,诺大的赵家,走的走,散的散,最后便只剩下赵源爷爷上这一根独苗。赵家散的时候,各家偷的偷抢的抢,能搬动的基本都搬走了,搬不动的也都卖了,赵源住的这里,原本是赵祖留下的后手之一,便被分给了赵源爷爷。赵源爷爷便搬到了这里,又把所有的家底拿出来,在庄里置了几十亩田产,倒也温饱无忧。
到了赵源这一代,家境依然不好不坏,取了本村宋氏娘子为妻。二人成婚多年,相濡以沫,感情甚笃。奈何这赵宋氏一直未曾开怀,没有为这赵家生下一子一女,二人求医问佛,依然是毫无结果。赵宋氏也曾张罗着为赵源纳妾,以为赵家接续香火,赵书生却只是不肯。膝下无子女,便成了二人的一个心病。如今,突然天上掉下了一个乖巧的儿子,二人心下俱是欢喜。
赵源夫妻二人与闻道商量了一番,闻智的名字就不改了,直接加上姓,就叫赵闻智。又商量了一下收养的细节,便安排闻道和闻智休息。赵家正房四间,中间是中堂,东面一间是赵源夫妻卧室,西面一间是赵源的书房,另外一间原本堆些杂物,现在收拾出来给闻智居住。闻道还不放心,也是一时舍不下闻智,便打算在赵家暂住几天,暂时便与闻智同住。
第二天一早,闻道与闻智便早早起来,洗漱完毕后打坐修行一个时辰。赵宋氏也是一大早就起来,生火做饭。农家用的是那种土灶,需要不时往灶膛添加柴火,闻智修行完毕后就来帮忙烧火。妇人不舍得闻智操劳,闻智坚持,见拗不过,便只能由他去了。二人一个烧火,一个做饭,倒也其乐融融。那妇人本就极喜欢闻智,见他又是这么乖巧懂事,真的个是从骨子里疼他爱他。妇人做好早饭便招呼闻道闻智和赵源吃饭。桌上摆着一盆棒子面粥和几个馒头,三个鸡蛋,以及一小碟咸菜。妇人给每人盛了一碗粥,把两个鸡蛋给了闻道和赵源,又把最后一个鸡蛋剥好壳,放进闻智的碗里。闻智见妇人没有,便搛出来放进妇人碗里。妇人见了便又搛了回去,闻智又要再让,妇人一定不肯,坚持看着闻智吃下鸡蛋才罢休。那模样,看起来却是比自己吃了还开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