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其实,我是一个学渣-第2/3页
其实这也怪不得徐寿。在清代想当秀才可没那么容易,难度大不说,还特别费时间,所以那时候7、80岁的童生多得是,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广东三水考生陆从云。
徐寿8岁的时候,陆从云去北京参加会试,把在场的考生和考官都震住了。原因很简单,陆先生那时候都已经103岁了。这位老爷子在100岁的时候才过童试,当上青铜。他从雍正时期开始考起,连着熬死了雍正、乾隆、嘉庆,这才混上进京参加会试的名额。
最后,他到底还是没考中进士。这下就连道光皇帝都看不过去了,觉得老爷子太不容易,破格赐给他国子监司业衔,协助祭酒主管监务。实际上也是意思意思,老爷子连走路都要人扶,也不可能走马上任。
刚刚说了考秀才费时间,此外跟咱们小时候动不动背诵全文相比,考秀才简直不能太难。徐寿想做秀才,至少要背诵下面这些书籍:《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反正这些合计下来共计有个47万多字。
再说程序,对徐寿这种没有背景的人来说,他得参加三道考试才能摸到秀才的边儿。
第一道是县试,共五场。
第二道是府试,也考五场。
最后一道院试,共两场。
考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写诗作赋、时论杂文、八股文章,怎么恶心怎么来。一道流程走下来,不死也要脱层皮。
徐寿只参加了一次童试,铩羽而归。
如果徐寿有陆从云那样的韧劲,或许还有戏。可惜徐寿就是徐寿,他在落第之后,干脆就不读了。关于他的内心活动,史书只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也考过秀才(没中),但觉得八股文没啥鸟用,不读了。
学渣的气质喷涌而出。
把偏科当成正业
考试落榜后,徐寿的正道被堵死了。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徐寿主动放弃科举后,便一头扎进了生意里。好在无锡人做生意的头脑都不错,徐寿靠着贩卖粮食,慢慢也赚了点钱。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徐寿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生活的磨难和务农经商的实际经验,使他痛感八股文章毫无用处。再加上当时处于鸦片战争前夕,国家内忧外患。徐寿深感无力,他决定去学点真正有用、利国利民的东西。
也是打这儿开始,徐寿认识到,真正的知识应该是经世致用之学。
下定决心后,徐寿一头钻进了自己的经世致用之道中。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两条座右铭。
第一条: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这是提醒自己如何做人。
第二条: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这是提醒自己如何做事。
抱定了经世致用的宗旨,徐寿又开始狂啃书本。不过这次,他不再是死读文章去做八股文,而是从中寻找有用的知识。
比如,同样是读《诗经》,他以前是死记硬背,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他却只在诗经中发掘那些山川、物产的信息,还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做成一个表格。在研读《春秋》、《汉书》、《水经注》等历史、地理著作时,他特地留意书中古今地理的沿革和变迁。除此之外,他还广泛涉猎各类书中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知识。总之一句话,只要是有用的,他都喜欢。
经世致用,讲究的是「用」。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是否有用,他还根据书里面的介绍,自制指南针、象限仪、自鸣钟等物件。他做出的自鸣钟精巧绝伦,放在当时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但这些东西在当时并不受待见,那时候「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还没有苗头,「西学东渐」也还没有蔚然成风。徐寿制造出来的这些工艺品,也被大多数人当成是「奇巧淫技」,说得难听点就是花瓶,中看不中用。
奇迹没有出现,尽管徐寿已经走在了时代前面,但他却没有一炮而红。在无锡当地,他的身份也只是个会点手工活的商贩,仅此而已。
此时的徐寿是孤独的:放弃科举,有人骂他傻;花钱做这些花瓶,有人说他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