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其实,我是一个学渣



1818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这一年,有两位影响我们几代人课本的大咖出生了。

第一位叫卡尔·马克思,这个蓄着大胡子的德国人留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精品课程,专治各种不服考的文科生;

第二位就是徐寿,他翻译了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孜孜不倦地将西方经典化学著作引入中国,给未来的理科生们当头一「背」。

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康乾盛世刚过,正经的封建时代,也可以被笼统地称为「古时候」。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留着长辫的徐寿却能跟现代化学搭线碰头,让人不得不好奇他的身世和教育背景。

小地方的穷小子

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徐寿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里。那时候的无锡可没有今天那么风光,能踩着大片省会城市挤进「万亿GDP俱乐部」。在当时,无锡只不过是江苏的一个普通县城,《清史稿·徐寿传》就直言不讳地说徐寿「生于僻乡」。也难怪,那时候没有高铁、飞机,离着首都北京1000多公里的无锡,能不偏僻吗?

再说家境。

徐家是地道的农民家庭,贫穷对他们来说就是世袭的铁帽子。直到徐寿祖父徐审发这一辈,情况才稍微好了点。徐审发也是农民,也种地。但他知道,光种地,一辈子都翻不了身。因此农忙之余,他也做商贩,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积攒出了家底。

家境好了,徐审发就开始做战略投资——让儿子读书,徐寿的父亲徐文标也就成了徐家第一位读书人。

徐寿出生的时候,父亲是一边读书一边经商务农,家境倒也说得过去。

变故发生在徐寿4岁那年。

那一年,徐寿的父亲徐文标因病去世,年仅26岁。顶梁柱塌了,家境也就一落千丈。当时徐寿还有两个妹妹,徐母不得不一人独自将三个孩子拉扯大。

徐寿的父亲是个正经的读书人,他「明理学,行座不苟」,并且一直坚持「力田读书」,也就是一边务农一边读书。受家庭影响,徐寿也喜欢读书,最初他也是奔着科举考试去的,读的都是四书五经、八股诗文。虽然有些死板,但好歹给徐寿打下了不错的文化基础。

除了读书,徐寿还有个非常不正经的爱好——做手工品,这个爱好跟徐寿的老家无锡有关。

无锡是南方典型的鱼米之乡,同时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他们留下了惠山泥人、无锡刺绣、留青竹刻、宜兴紫砂等一系列手工艺领域的国粹。

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徐寿,他也是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同乡华世芳在《记徐雪村先生轶事》中说他是「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但在当时,读书没有理科一说,学好四书五经可以通过科举当上官,这是一条阳关道,大家趋之若鹜。反观学好手工有什么用处呢?顶好的结果是,在当地混出点名气,吃上一碗手艺饭,还得经常遭人冷眼。

学四书五经和手工的差距明摆着,然而徐寿可不管,他就是爱好这个,谁都拦不住。

但那时候徐寿还不能离经叛道,家庭的耕读氛围、父亲的遗愿、母亲的期盼让他没办法甩开膀子去做手工。

那时候还没有晚婚晚育一说,徐寿在高中生的年纪就结了婚,还生了个儿子。为了养家糊口,他一边务农,一边做点小生意。同时,他还得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考不上的秀才

照常理来看,徐寿这样的人肯定是个学霸,考功名应该如烹小鲜。

可现实却总是打脸的,徐寿「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在第一步就卡了壳。

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点:

清代的科举制度包括四部分,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可以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这就好比是闯关打怪游戏里的级别一样,秀才算是「青铜」,最容易考;进士就是「王者」,考中的人凤毛麟角。

徐寿最后的级别是什么呢?——童生,凡是参加过童试又没考中的,都叫童生。也就是说,徐寿连个青铜都不是。

这样看来,徐寿的确不是学霸,而是学渣。学霸总是相似的,学渣却各有各的不同。徐寿这个学渣心里苦啊,他除了学习,还要挣钱养家,还要外出做生意,最关键的是,他爱读书但不爱科举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