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唐高祖(1)-第2/7页



    正在河间(河北)作战的窦建德,因当地守将王琮的坚固防御,足足打了一年多都没有攻克。这时炀帝的死讯传来,王琮领着全军发丧,守城的人都哭了。窦建德派遣使者慰问,王琮向使者表达了归降的心意,每次说到隋亡的时候都低头痛哭,窦建德听后也感慨流泪,准备接受纳降。手下将领都不同意:“王琮对抗我军甚久,杀了我们许多兄弟,现在兵力用尽才投降,该当斩首!”

    “他是位忠臣,一个为主君尽忠竭力之人应该受到褒奖。”窦建德十分坚定。于是任用王琮担任瀛洲刺史,并下令军中那些有冤仇的人不许报复伤害他,否则夷灭三族。其他郡县听闻这个消息,都很感念窦建德的仁义,争相归附。

    起初,窦建德攻破景城,抓了当地的户曹打算杀掉。结果县里百姓一千多人嚎哭,要求替他受死,最终窦建德也释放了他。

    王世充独揽大权后,重赏将士,修治器械,暗中筹划着消灭李密。此时隋军缺少粮食,李密军缺少衣服,于是王世充提出拿衣服交换粮食,李密同意了。谁知民以食为天,原来洛阳归降李密的百姓每日多达数百,交换有了食物之后,归降的人越来越少,李密十分后悔。

    之前李密为了击败宇文化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精兵良将伤亡甚多,整个军队都疲劳多病。而王世充这边一直卧薪尝胆,从没忘记自己当年大败给李密的耻辱,一直在等待机会。而这回,胜利的天平终于缓缓向他倾。

    壬子日,王世充拣选精兵两万亲征李密,旗帜上写着“永通”二字,阵容十分强盛。将士大多都是楚人,相信巫祝妖言。所以起兵前王世充特命巫人宣称是周公让他们征讨李密的,定能立大功,不然就都会得瘟疫而死。于是更加士气如虹。

    李密得知后,在金墉城留下部分守军(洛阳的外城),亲自来会王世充。将领们觉得王世充是手下败将,之前早被打得吓破了胆,兵力少又缺粮,都看好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唯独魏征不建议出战:“我们虽然之前多次取胜,但勇将劲卒死伤太多,整个军队都很疲惫。况且王世充缺乏粮食,志在死战,锐气正足。我们应挖深沟,筑高垒,避其锋芒。不过数月,等他粮尽撤退再追击,定能取胜。”魏征这个思路,和后文李世民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可见他就是上天为李世民准备好的谋臣。不过此时他的主君李密却并没有采纳这个思路。

    李密和程咬金带领骑兵到北邙山上安营,命单雄信在偃师城(河南)北安营。王世充渡河进攻单雄信,被前来支援的程咬金打退。

    李密轻视王世充,不加防范,王世充趁夜派遣二百余起兵暗中进入了北邙山,埋伏在溪谷中,下令军士将马喂饱。第二天早晨准备出击之前,王世充对军队宣誓道:“今天这一仗,非争胜负,但分生死。倘若败了,咱们没人能够幸免,诸君请为自己死战!”说完率兵直逼李密军营。

    李密派军迎战,阵势还未列好,王世充已纵兵攻击。王世充手下全是江淮精锐,出入如飞。又提前找到一个貌似李密之人,交战正酣时,命人将他捆好牵出并大声呼喊:“李密抓到了!”王世充士卒都大呼万岁。趁对方军队动摇,王世充让预先埋伏的骑兵从高处往下冲,直逼李密军营,放火烧毁屋舍。李密军队大败,只剩一万人逃往洛口,单雄信率军投降了王世充。

    当初,单雄信擅长骑术长枪,英勇善战,诸军之中名列第一,但生性不忠易反叛,房玄龄的叔父房彦藻曾劝李密除掉他,李密爱惜他的才能没忍心,结果最终还是印证了对他的判断。

    兵败的李密恨不得自杀谢罪,被手下将士紧紧抱住,大家都流下了眼泪。李密说:“感谢大家没有抛弃我。从时局来看,目前最好的选择是归顺关中。我李密虽没什么功劳,但和唐公李渊也算同族,而且没有咱们帮忙阻挡洛阳兵马,断掉隋军归路,他也没办法这么顺利攻下关中。投奔他,你们的富贵就都能保住了。”于是,李密身边的人心怀感激地随他入了关,众达两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