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隋炀帝(2)-第3/5页
叛乱平定后,有次炀帝和御史大夫裴蕴聊天,突然问道:裴蕴啊,你说为什么杨玄感振臂一呼就有十几万人响应呢?裴蕴很欣慰,心想陛下终于知道自己的错误,以后要勤政爱民了。炀帝紧接着说:依我看来,还是天下人口太多了。人一多就容易聚一块,聚一块就容易出乱子。看来咱们要想办法多减少点人口了。于是让裴蕴采用严刑峻法,大兴牢狱,杀了三万多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被冤死的。比如杨玄感围困洛阳时,曾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炀帝后来下令,凡是接受米粮的,全部活埋。另外凡是和杨玄感结交的,不论是否参与叛乱,也全部按罪论处。
别看炀帝心狠手辣,嗜血好战,骨子里却是个文人雅士。喜欢吟诵佳句,也喜欢写诗。在出征高丽时曾写下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的句子。他还自己著书立作,在做皇帝的二十年中从未停止。亲自设置王府学士,多达百人,从事书籍编纂工作。从经术地理医术占卜,到佛家道家,甚至赌博打猎都有著述。他命令将旧书重复冗杂的部分撤去,重新归类排序,必须精细。最终成书三十一部,一万七千多卷。
炀帝的书房也实现了和现代化接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早期可喜的自动化:每次进入,宫女拿着香炉走在前面。当踏在地上机关时,会有两个手工的飞仙从天而降,同时伴随着华美的帷幔缓缓垂下。门扉和书橱的门也全是自动开启的。炀帝出去后,飞仙又会自动上去,帷幔也缓缓收起。
不过他从来自恃才学,不愿意看到别人文章比他好。另外不喜欢接受批评建议,无论政治还是文学,身边人但凡说出一点不好就难免刑罚。
话说杨玄感兵败之后,李密也成了俘虏,一块被押解的的还有杨积善(杨玄感弟弟)和韦福嗣。志吞天下的李密当然不愿就这么结束,暗地里开始谋划逃跑。拿出所有金银钱财给使者说:反正我就要死了,留着这些也没用,全给您了。等我被杀之后,麻烦您替我安葬,剩下的就当报答您的恩惠了。使者欣然答应,真把他当成了求死之人,渐渐放松了警惕。某个晚上,李密请求使者通融买了些酒食,大家一起畅饮喧闹,还叫上了押送的人一起喝。将他们灌醉之后,李密就打算翻墙逃走。他叫上韦福嗣,韦福嗣却说:我本是忠心的隋将,战败被杨玄感俘虏,始终没有投降。我又没有罪,朝廷不会怪我的。杨积善也认为自己亲手杀死了杨玄感算是大义灭亲,能够活命。结果只有李密逃了。
后来韦福嗣和杨积善顺从的被押到了终点。先被绑在架子上,接着用车轮套头,然后九品以上的官员拿着兵器对他们乱砍乱射。等肢体破碎糜烂后,再执行五马分尸。他俩到死都还大叫着说自己罪不至死,只剩了嘴硬。
愚蠢!太愚蠢了!前文曾写道:谋反是触犯皇帝最大的底线。即使运气好遇上一个仁君,沾上谋反二字尚且九死一生。何况现在面对的是炀帝这么一个昏君呢。盛世可以遵守礼法,但乱世却只看强弱。天下都已大乱,怎能还迂腐的奢望昏庸的朝廷能给予公正呢?好不容易由李密争来的希望,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后来江南也发生了叛乱,炀帝派遣王世充领着几万淮南士卒前去平定。王世充渡过长江,连战连捷,击杀数名叛军首领。然后在通玄寺的佛像前对外盟誓,宣称其他叛军只要来投降,就饶他们不死。那些逃跑的叛军本想入海为盗,听到这个消息都来归顺。结果王世充将他们全部活埋,死了三万多人。其他残党见此情形又开始相聚为盗,直到隋朝灭亡,官军都无力征讨。炀帝觉得王世充平乱做得很好,更加宠爱重用他。
有句话叫做杀贼不杀降。王世充做了承诺又出尔反尔,其人可见一般。他不会有好下场的,日后会有一个叫做李世民的将军把他打得满地找牙。
614年,炀帝决定再次出征高丽,调集天下军队。但此时隋朝都城附近,扶风(陕西)的乱军就已经达到十万人,首领自称唐王。延安(陕西)的乱军也达到十万人,首领自称皇王。各地军队大多拖延期限,不能到达,赶来的士兵很多都死在了路上。高丽也疲敝不堪,隋军趁势攻到了平壤城下。高丽王高元十分恐惧,派使者乞求投降。炀帝大喜,下诏命大军回朝。但将士们全都不肯:我们前前后后三次远征,死了那么多人。现在好不容易快打赢了,居然让我们就撤军,难道战争是儿戏吗?那之前牺牲的亲人兄弟又是为了什么。回奏请求继续进军。随队出征的长史担心被炀帝责罚,亲自游说每个士兵,最后大军不得已奉旨归来。这是隋朝距离攻占高丽最近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