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社交红利》:从社交恐惧症到社交网络达人,如何利用思考为你的人脉网加分



今天,我们来聊聊社交红利。

毫无疑问,社交网络正在不断向前发展,覆盖了更多的人,也占据了人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有人甚至称这个时代是社交的时代。互联网上,每一个趋势的爆发都会带来大量的红利,那么在社交网络不断向前发展之余,它所提供的红利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又该如何去抓住它?这是徐志斌在其著作《社交红利》中一开篇就提出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向大家分享这个问题:

关于什么是社交红利,徐志斌提出了一个公式,他说:

社交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

如果简单地说,社交红利的本质,就是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

但是这样的总结有些枯燥和抽象,容易让人摸不到头脑,看过了,好像明白了,但是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在进行具体的分享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启发性的小问题:

一条微博只有140个字,能容纳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什么仍然能得到广泛的传播?

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碎片化,碎片化的时代,碎片化的时间,人们就是愿意传播碎片化的信息。

这么说没错,但是不全面,不全面的地方在于,这些信息就字数来说是碎片化的,但是就内容来说,它并不像它本身看上去那么少。

微博上虽然仅限140字,但发布信息者个人的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等关键要素,会依附在这条信息之上,流动在好友(关系链)中。看到信息的人也会将自己对这个人的信任,及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等要素做出回应,并传递下去。

所有这些关键要素,都是附加上去的信息,它们本身并不以成文的形式体现在内容里,而是通过接受这个信息的一方本身对于发布者所具有的认知,把这些信息自行补充进去的。

单看那些不足140字的微博,它们确实非常短小,但它们其实是不完整的。它们所欠缺的部分,会在关系链中被补充完全。

所以,这就引出了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重点:《社交红利》告诉我们的是,在这个社交时代,关系链本身就是信息的一部分。

比如说,如果你的女朋友转发了一篇文章,和你在公众号里自己看到了一篇文章相比,同样的文章,它传递给你的信息和它对你的意义都是不同的。这句话是谁说的,和这句话说了什么同等重要,有时候甚至更重要。

我相信大家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在微信里你第一次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没有打开它。但是过了几个小时,你发现这个你本来不怎么感兴趣的文章刷屏了,于是你把它打开读了一遍。有没有?我相信是有的。

那么,这个时候你读的就不仅仅是这篇文章本身了,你是在了解你的朋友的喜好。这不仅是一个阅读行为,它更是一种社交行为。不仅仅是文章,像游戏啊、电影啊,都是这样。

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火了之后,有调查者去问游戏玩家:你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啊。得票率最高的回答是:「因为我的朋友在玩。」你看,人们没有去强调这个游戏的内容、设计和运行速度,所有这些衡量一个游戏质量的指标都没有这个答案受到得关注多:我的朋友在玩。

《战狼2》这部电影也是一样,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它的票房逼近60亿。这的确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但是有人据此估计中国动作片的潜在市场就有这么大,这就不准确了。因为这样的估计没有考虑到,当你的很多朋友都去看这部电影后,会把那些甚至从来不看动作片的人也吸引进电影院,这就是社交带来的力量!通过关系链的传播,流量会带来新的流量,引爆会带来更大的引爆。

正如六度人脉理论所说的,通过关系链上的六个人,每个人都可以连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从社交红利的角度上看,就是只要你的内容能够引起人们的互动,那么这种互动本身就会增强你内容的吸引力,带来更大的传播。

搞清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