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影响力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这门课程的关键词叫「影响力」。那在第一讲,我会对「影响力」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帮助你先搭建起一个基础的认知框架。这和盖楼是一样的。有了框架才好往里面添砖加瓦。在后面的学习中,你就可以有的放矢,各个击破了。
一说到「影响力」,你会想到什么呢?一般情况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去影响到别人,不管是通过一些沟通技巧去说服别人,还是无形中对别人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但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却发现,我们看似是「影响力」的产生者,掌握主动权,去影响别人;但同时,我们也是「影响力」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他人和环境带给我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能清晰认识到外部因素是怎么影响我们的,那我们在主动影响他人的时候,也会「事倍功半」,白费力气。
这种一人扮演两种角色的处境,是我们理解影响力的支点。
那我们是怎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的呢?
你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正在逛超市,看到一位店员手举托盘,大声招徕顾客,免费品尝盘中的饼干。其实你对这个饼干并没有特别多需求,但架不住店员的再三邀请,反正是免费的,试试也罢。然而,从这一刻开始,你就逐渐进入了商家设下的影响力「陷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在他的著作《影响力》中,把这种免费赠与,看作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毕竟,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爱贪小便宜。商家恰恰是抓住了这种心理,让我们以为「天下竟然有了免费的午餐」。结果一旦上钩,再想脱钩就没那么容易了。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已经免费品尝了,不买一包实在有点过意不去。于是,购物车里就多了一袋本来也不需要的饼干。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作用力,店员的行为成功对你产生了影响。
除了这种其他个体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我们所处的环境,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假如你陪朋友去看一场音乐会。演奏完毕,掌声雷动,全场观众起身为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喝彩。这时的你会怎么做?扪心自问,自己对音乐会并没有那么感冒,可周围人都起身鼓掌了,如果自己不站起来,是不是显得太过异类,或者会让别人以为自己不尊重台上的演奏家们。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别人都在行动,你似乎也需要跟着动。
还有一个常见的状况。
假如你们的工作小组正在一同学习一项新技能,临近结尾,组长问大家是否都明白了。老实讲,你对其中的一些内容确实不够明白。就在你准备提问的时候,环顾四周,发现其他人都没有提问的意思,似乎别人都已经弄懂了。这只手……是该举还是不该举,这个问题还是否该在当下提出来呢?
这个例子则说明,别人都没有行动,你似乎也不该冒尖行动。
你看,你的一举一动,每个选择,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身处社会环境,我们总会被周围的环
狼宝
《心理学家的 15 堂影响力课:理解影响力,抓住未来机遇》,牢记网址:touwz.com境所裹挟。很多时候,自己动与不动,还真不完全能够自主决定,看看周围人如何行动,倒是我们的惯常行为。
这就是典型的、我们作为个体会被动地受到群体的影响。如果你对社会心理学有所了解,你一定知道,这叫做从众。
我们再把眼光放大,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看这个最大的生活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无需多言,我们肯定能感受到整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等等因素,对我们思维甚至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荣格把这些统统称为集体潜意识,它好像是镌刻在我们基因里、流淌在我们血液中。
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支付方式。你可以回想一下,5年以前,现金或者刷卡还是最主流的支付形式;可如今,手机支付已经深入人心。这必然会对我们的消费习惯带来深刻变化,到后面的课,我也会分析,这种变化是怎么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的。
总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我们既会受到其他个体,也会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成为「影响力」的接受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乖乖地等着被影响。知道了我们是怎么被影响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必要时抵制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原理,主动出击,成为影响力的「产生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