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周朝是800年的寿星,还是500岁的僵尸?-第4/5页



    姜子牙本名姜尚,其先祖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古人以地名为姓,所以姜尚又名吕尚。姜子牙有济世之才,也很渴望施展平生之志,但当时商王朝已经腐朽不堪,所以他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姜子牙胸怀大志,但在生活上却“眼高手低”,以至于蹉跎半生,仍然穷困潦倒。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做过很多粗浅的活计,比如杀猪宰牛、挑担卖面等。

    人生苦短,转眼之间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然未能遇到一位能够让他一展宏源的雄主。

    后来,姜子牙听说周族首领姬昌贤明远播四方,周部落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诸侯宾服。于是,他认定姬昌便是自己理想中的君王,遂产生了投周之意。

    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实在搞不明白,既然你认为姬昌可以辅佐,直接去周原当面谒见不就完了。但姜子牙偏不,而是跑到了渭河之畔钓起鱼来。其实,姜子牙钓鱼,意在西伯,他是想借此机会考察一下,看姬昌是否真有仁君之相。

    但年复一年,姬昌一次都没有经过这里。附近的人见他整日垂钓,却始终一无所获,便劝他离开这里,但他却不以为意地说:“你们哪里知道其中的奥秘啊?”

    古人遇事爱算卦,姬昌作为算卦行业的祖师爷,自然也不例外。司马迁记载:“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大意是说,姬昌准备外出打猎,出发之前就给自己算上一卦,卦象显示,这次捕获的既不是龙,也不是螭;既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能够辅佐他成就灭商伟业的人。

    姬昌闻之大喜,便立刻出发,在经过渭水时,果然与姜子牙相遇。

    经过一番交谈,姬昌发现眼前的这位老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通,便难掩兴奋地说道:“我太公曾告诉我,将来必有一个贤人来到周地,并带领我们走向兴盛,想必您就是那个贤人吧?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从此,姜子牙又多了个外号,叫“太公望”。人们将姜子牙称为“姜太公”,并不是因为他年龄大,而是因为他是姬昌的爷爷(太公)所盼望的王佐之才。此外,戏词里说的“吕望”和“姜吕望”,也都是指姜子牙。

    姬昌与姜子牙在渭水相遇时,姜子牙已经是72岁高龄的老人了。直到现在我们还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如果谁在3000多年前能活到72岁,妥妥的老寿星了,就是皇帝见了,也得礼让三分。

    举个例子您就知道古人活到70岁有多不容易了,康熙时期,为了庆祝自己60大寿,他特地在畅春园举办了一场“千叟宴”,邀请全天下65岁以上的老人前来赴宴。可见,72岁的姜子牙堪称那个时代的人瑞。

    尽管姜子牙老态龙钟,但姬昌并不嫌弃,反而待之以诚,力邀他出山,帮助自己实现宏图伟业。

    这个糟老头子半世蹉跎,这时反而摆起谱来。还没有立尺寸之功,姜子牙便要求给自己配备宝马香车,姬昌满足了这个要求。但过分的是,他说自己的车不能用马来拉,必须由姬昌亲自拉车。姬昌也是个好脾气,要不然早就将他丢到渭水喂鱼了。

    姬昌耐着性子答应了下来,将马鞍卸下来,放到自己肩上,开始吃力地拉起车来。姜子牙坐在人力车上,好不自在!但姬昌也不是年轻小伙儿了,踉踉跄跄地走了大约800步后,体力不支,便栽倒在地。

    姜子牙从车上下来,叹息一声说:“天数如此,你拉了800步,我就保你800年江山吧。”

    这个故事当然是后人杜撰的,如果确有此事,恐怕姬昌根本不会求姜子牙出山,因为周朝国祚虽然有800年之久,但周天子实际掌权只有270年,等于800岁的寿星却当了500年的僵尸!如果姬昌知道姜子牙说的800年江山是只保量不保质,没准会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找姜子牙退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