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郑国一箭将周天子“打入冷宫”-第2/3页



    周朝建立之初,除了都城镐京之外,周公在任时还营建了东都洛邑,将镐京称为“宗周”,将洛邑称为“成周”。当时洛邑一带受灾较轻,而且距离犬戎较远,所以局势相对安定。面对日渐式微的周王室、自然灾害和犬戎入侵的威胁,一些达官贵人便开始大肆聚敛财富,在洛邑附近为自己营建居所,以为退身之计。比如,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在樊地营建了杨邑,周幽王的两位太师函皇父和仲山分别营建了向邑和樊邑。王公贵族东迁的行为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普通百姓也争相效仿,都想在东方为自己寻一块土地,以躲避即将到来的祸端。

    由于是周宣王的弟弟,所以郑桓公被分封到郑地之后并未就国,而是留在朝中辅政。他见幽王昏庸无道,任用奸臣,贪恋女色,再加上连年的天灾和地震,知道周王朝已经危如累卵。郑国就在王畿附近,一旦周王室有变,作为王室近支的郑国肯定会受到牵连。所以,郑桓公也不得不开始为郑国的未来做谋划了。郑桓公曾就郑国的前途问题问计于太史伯,二人进行了一番长谈。没想到惜字如金的司马迁竟然将二人的对话原原本本地记了下来,其大致意思如下。郑桓公问太史伯:“现在周王室已朝不保夕,我希望郑国能够躲过这次祸端,但不知道该迁到什么地方好。”太史伯回答道:“只有洛邑的东边、黄河南岸、济水之南那片区域最合适。”郑桓公不解。太史伯解释道:“此地距离虢郐两国很近,其国君都是贪图财货之徒,百姓们早就恨透了他们。您身为当朝司徒,辅政有功,贤德之名天下皆知。如果您将郑国迁到此地,虢郐两国的人民都会前来归附,以后这两个国家也会成为您的领土。”

    太史伯向郑桓公预言,西周灭亡已是必然,他为郑国如何迁至虢郐两国之间制定了计策,并且为郑桓公分析了天下的形势,顺便论述了楚、齐、晋、秦等强国将取代周王室的趋势。郑桓公对太史伯的分析深以为然。

    太史伯为郑桓公迁国之举定下计策后,作为一个成熟且务实的政治家,郑桓公决定马上行动。他立即上书周天子,请求将亲属和财产转移到洛邑以东,并给出了令周幽王无法拒绝的理由。

    有了天子的首肯,郑桓公便加快了迁国的进程,并决定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他一方面让儿子带上厚礼到虢郐两国,与其国君就借住(又称“寄孥”)之事进行商谈。另一方面,他又布告郑国商人,要求他们为迁国和建都出钱出力。太史伯料事如神,虢郐两国国君果然贪图财货,见到郑国送来如此厚重的礼物,立刻两眼放光,答应了郑国借住的请求,并主动拿出十座城邑,供郑国人居住。

    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郑桓公安顿好郑国之后,仍然留在镐京辅政。

    后来,周幽王越玩越过火,为了博得美人欢心,多次点燃骊山的烽火台,使其失信于诸侯,后又为了进一步讨好褒姒,废黜了申后和太子,废黜了申侯的爵位,并扬言出兵攻打申国。于是,申侯先下手为强,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正在镐京辅政的郑桓公见贼兵来犯,便英勇拒敌,最后为国捐躯。

    郑桓公死后,其子郑武公即位,郑武公的儿子就是本文的主人翁郑庄公。虽然平王动迁洛邑,但父子二人也像郑桓公一样,在京辅政。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式微,其原因上文已经阐述。东迁洛邑的周平王直接管辖的王畿地区不过百里,土地狭小意味着人口不足,财政吃紧,兵员匮乏。相较之下,周王室附近的诸侯国面积几乎都比王畿大,有的甚至是它的几十倍,如齐、秦、楚、晋四国。所以,虽然各诸侯国表面上仍然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私下里谁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周平王在位时,郑庄公在京辅政。周平王不但才智平庸,心胸也十分狭窄,他害怕郑庄公在朝中专权,便削夺了其部分权力。郑庄公本无二心,结果无故被天子穿小鞋,感觉十分憋屈。但郑庄公的器量也不够大,愤怒之余,他竟然派本**队到周天子的自留地里,把快要成熟的庄稼收割一空。周天子看着郑国人将庄稼装上马车,一车一车地运回去,直气得七窍生烟,但又无计可施,谁叫你实力不济,打不过人家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