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中国3000年前也有“共和制”?
中国5000年文明史中,周朝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王朝。
首先,周朝的国祚前后延续了800年,这在中国所有朝代中绝无仅有。
其次,周朝是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所以在这一历史的关口,所发生的故事之多、内容之丰富也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西周和春秋早期延续了夏商以来的奴隶制,但到了春秋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第三,春秋和战国时期诞生的诸子百家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后世学者多奉之为圭臬,不断地对其进行解读和阐述,或者稍有延伸,但几乎再未提出具有革新性的主张。所以,周朝也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发展的巅峰时期。
自春秋末期开始至清宣统帝退位,中国共实行了2500余年的封建君主制。所谓封建,指周天子将功臣、宗室、先贤后裔和前朝王室后代分封到各地,以拱卫周王室。所谓君主制,是指由君主担任国家元首,君主拥有绝对权威,君主的意志不受且不受任何人和律法的约束,而且君位终身世袭,或是父死子继,或是兄终弟及。
但吊诡的是,就是在中国历史的这个岔路口,中国却短暂地出现过根本不属于那个时代该有的体制,即我们所说的现代“共和制”。有别于封建君主制,共和制是指国家元首并非世袭君主,而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限制,元首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但其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且其立法、行政和执法权往往互不统属,相互钳制,从而维持一种平衡。
奴隶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曾出现过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封建时代,意大利威尼斯和热那亚、沙俄的诺夫哥罗德和法国的马赛曾出现过城邦共和制。但在中国封建时代,共和制绝对是个新鲜事物。
如果没有史料记载,任谁也不敢相信3000年的周王朝曾经短暂地出现过“共和执政”。
《史记》记载了这次事件:“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大意是说,周厉王生性残暴,不恤百姓,将国人原来可以自由利用的山川、林泽、湖泊等全部收归国有,禁止国人随意开发、渔猎、砍柴等。这激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但周厉王非但不知收敛,反而从卫国请来了巫师来监视国人。我有点不明白,卫国盛产这东西吗?再说,监视国人非得要巫师吗?
公元841年,国人终于忍受不了周厉王的倒行逆施,爆发了著名的“国人暴动”。愤怒的人群冲进了王宫,周厉王仓皇出逃,躲到了彘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司马迁记载,周厉王逃到了彘以后,朝政由周公和邵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执政”。此处所说的周公并非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而是世袭其爵位的后代,邵穆公同样如此。
但《竹书纪年》的说法与此大相径庭,称周厉王出逃之后,大臣们共同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之职。共伯和是共国的国君,名字叫和,伯是其爵位,所以人们将共伯和代理执政的时期简称为“共和执政”。
但无论上述两种记载哪个更确切,我们都可以看出,周朝时期所谓的“共和执政”与现代的共和体制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史记》记载,周朝在建立之初便施行“封建诸侯以为屏藩”的制度,即将宗室、功臣、归周的诸侯、前朝王室后裔和古代先贤的后裔分封到全国各地,以拱卫京畿。为了对上古先贤表示敬重,周武王首先封了黄帝、神农氏、尧、舜和禹的后代为诸侯。然后,他分封了在灭商之战中的功臣和宗室,比如将姜子牙分封到了齐地,爵位为侯;将自己的弟弟姬旦分封到鲁地,爵位为公;将另一个弟弟姬鲜分封到管地,爵位为伯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