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四 回 十方院外故地重游,里边茶棚笑谈朝野



    隐居乡野有颜色

    浮沉皆在仕途中

    谈笑难言朝野事

    故地水深难探底

    刘陶正欲撩衣迈步进入庭院,恰在此时,院中走出一位夫人,此妇人低头与他察肩而过。显得很匆忙。

    刘陶回头望时,妇人已经走近院外的园林,近园林便喊:“宪儿,宪儿。”

    这是一典型的乡下农妇呼喊小儿的腔调。妇人口中还在念叨着孩子的名字宪儿。刘陶心想,十方院就黄道一家,黄道过世多年,这院中出来的妇人,必定是黄道妇人。此时刘陶犹豫,便退出大门,便往园林中望去。

    刘陶虽然未确定这妇人便是十方院的黄夫人,见此妇人万分的着急,一个劲地喊,一个劲地四处寻找。想这妇人疼儿心切,刘陶便欲离开,却又心有不甘,却仍退了回来,意欲到那白石坊路口,歇亭处歇息一下,或路边小茶棚喝它几盏,以捉野性。

    刘陶移步向前,至那官道凉棚,凉棚是秸秆搭成,内有两张桌子,地上有十几个草垫。还有几个陈旧的木墩。客人不多,也有那两三个。

    刘陶还没走进凉棚,棚内走出一人相迎,口中说道:“奇遇,奇遇,难得,难得,没曾想在此偶遇,卫尉大人何时到来,为何不提前告知,在下也好有个准备不是。”

    刘陶未曾想到在此处会遇到老朋友。不错,此人相熟,乃故友刘龙堂,在京都洛阳曾有相识,调任慎阳城之前,尚方令蔡伦曾向他提起此人。进入天中地界也多有耳闻,没曾想今日在此遇见,果然比想象之中更让人敬重。

    二人抱拳相互施礼,携手迈步走进棚中。相互吹捧一阵,便各自相邀入座。再则二人又是同宗同族的本家,一时相见,倒亲热起来。

    刘龙堂欣赏刘陶文武全才,不仅武功上等,又有斯文之名。本是一名校尉,却善于文墨,朝廷之中少见。故二人一见如故,说话投机,最相契合。

    刘陶笑言:“老兄台怎会在此地逗留?想来,老兄台在刘家寨居住,弟竟不知,今日偶遇,真奇缘也。”

    刘龙堂说道:“故里本是刘家寨,刘家大院乃我安居养生之地,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将来百年之后,这块土地也是我长久安息之地哦。”

    刘龙堂又说:“在下有一位小门生,故而到此闲坐。听说贤弟要到慎阳城的县令位置上,可否是真呢。”

    刘陶说道:“晚生仕途不顺,京城贬到地方,今来慎阳城做县令,此来便是上任,来兄长,请上一盏便是。’刘龙堂,撩衣袖,把盏饮茶。刘陶又说道,“说来惭愧,小弟今日刚到却转道来此,恐怕那个急于进京的李赐要等急了吧?不过我已派随身县丞前去县衙交接了。那县丞乃李赐本家。名叫李贵。”二人推杯换盏,酒过两回,

    刘龙堂说道:“前几日,得朝中传来消息,贤弟将来慎阳城赴任,我就即刻忙于准备,给贤弟接风洗尘,没想到,我还没有进城拜见,弟却先行到来,这样也好,了却为兄心愿啦,来,开怀畅饮,多喝几杯吧。”

    刘龙堂往屋内招手,出来一位酒官,刘龙堂说道;‘炖上一只三黄鸡,酒上一壶,先来一盘花生米就酒。’酒官得令,走了进去。

    刘龙堂又说:“这三黄鸡乃慎阳特产,这白沙果也是慎阳独有的。”

    刘龙堂如此热情,刘陶也不便推脱,只有欣然接受,把盏相邀痛饮,一口酒下肚,言道;‘此次转道十方院,本欲欣赏乡野风光,了解一些世俗民情。既然是太平盛世,就要与民同乐,却巧遇兄台在此,真是小弟福分。’

    刘龙堂又满上一杯,又叫了些酒菜给两位跟班衙役受用,端酒起身,与其并肩同坐。刘陶问道;‘兄台刚才所言,教授门徒一事,能使兄台如此教授门徒,此门徒不同寻常,门徒是谁?可否让小弟一睹徒儿风范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