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迁台国宝落双溪,两岸三院宗一脉-第2/4页



    洞天发宝笈,何日证归心。”

    此诗句中的“海左,偏安”,是指台湾一隅,“山陲、洞天”,是指北沟。宝笈与归心,道出了故宫文物典守人内心,印证其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坚守的同时,内心期望有一天国宝能回归北京紫禁城。

    1963年3月,台湾正值春雨期。22日下午,文博人梁廷炜在例行检查中,赫然发现文物箱上有一摊水迹,吓了他一跳。他立即卸下这个标有633号的箱子检查,发现贮藏在里面的《四库全书荟要》9册被雨水浸湿后发生粘连,此事受到台湾教育部的重视,重启外双溪新库房兴建工程。

    外双溪,是台北近郊的一处风景区,四面环山、林木葱翠。新的博物馆地址就选在了这里。

    1962年6月18日,奠基典礼。1964年3月,正式开工。

    1965年10月10日,又是一年双十节。矗立在外双溪青山间的,由蒋介石拍板命名的国立中山博物院正式启用。民间则称之为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依山势而建。主体建筑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为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基座为米黄色,与汉白玉栏杆相映生辉。最高处是一座阁楼,中间有藻井,四周长窗落地,游廊环绕,外檐则斗拱凌空,势与山齐。整体建筑为陈列展览之所,防火防震,中央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迁台文物,组成台北故宫。且与四周群山景致水乳交融,宛若一体。而建筑与山体相连处,地道深邃,则为台北故宫的文物库房,恒温恒湿。

    院长蒋复璁,副院长庄尚严。原迁台人员构成台北故宫的主要班底。

    庄尚严,(庄严、字慕陵),书法家,瘦金体被人称颂。博物馆家,一生司职故宫博物院。勤恳致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学术著作及回忆文章悉数收于《山堂清话》中。诗曰:“我与青山结宿缘,岩居招隐四十年。此日披图重太息,何时归卧故乡山。”自述平生有两大憾事未能如愿,一是不能亲睹“三希堂贴”再次聚首,二是不能亲睹迁台文物重返故里。

    那志良,字心如。满族人。

    一直司职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器专家。《玉器通释》、《录印通释》、《石鼓通考》、《故宫博物院三十年之经过》、《故宫四十年》、《中国古物通鉴》《我与故宫五十年》,《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

    谭旦冏,古物处处长,后升任副院长。退休后,就任私立东吴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专任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艺术组兼任教授,私立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兼任教授。著有《中华民间工艺图说》、《中华艺术图录》、《中华古瓷图录》、《中央博物院二十五年之经过》等。

    李霖灿,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上退休,继续于艺术史的研究,并在台大、师大等校任教中国美术史及古画品鉴研究等课程。其著作有《中国美术史讲座》、《中国名画研究》、《山水画技法、苔点之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等书。

    再回头说说大陆解放后情况。

    对当时的文博人来讲,上至被蒋介石父子列入“迁台学人计划”中的名家如马衡等人,下至曾昭燏、张庭济这样的文博专家。是去是留无疑是个艰难的抉择。

    文物是去是留,是被动的,人虽然有时被裹挟,但也多少含有主观的成因。最终随蒋氏父子去台的名家学者有胡适、傅斯年、李济、梅贻琦、蒋梦麟等人,画家、鉴赏家有张大千、溥心畲,而文博专家袁同礼、李叔华,收藏家王已千等则去海外定居,继续从事文物的专业研究与收藏。

    再说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