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蒋中正蜀道迁都,杭立武火线抢运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北、华北均在日本军队的控制下,中日在国力、军力上之悬殊,显而易见。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最担心的是日本人从华北沿铁路线南下,先占据武汉,再从长江口两面夹击首都南京。这也是当年蒙古人灭南宋的打法。

    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中方投入重兵,就是以局部牺牲来吸引日军兵力聚集于此,中**队沿长江作逐城、逐段之抵抗,以空间换时间,次第撤退到国民政府战略撤退之终点,即有着“天府之国”及“蜀道难”之称的抗战临时首都—重庆。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政府人员先撤至武汉汉口。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博物院参展伦敦艺术展的80箱精品,直接随政府一同转移。这是最先实施的国宝“西迁”计划。

    至11月中旬,在上海淞沪会战失败已成定局,首都南京遭受巨大威胁的形势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自料南京无法坚守,为坚持长期抗战,遂决定依照既定方针,实施战略转移。

    1937年11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院长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会商,决定迁都重庆。

    12月上旬,蒋介石率大本营由桂林飞抵重庆。中旬,**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到渝。各民主党派、各界社会名流,如百川入海似地汇集重庆。各国大使馆、代办处,韩国临时政府纷纷迁来。

    大学是保留民族读书的种子,工厂和战略物资是抗日的基础。国民政府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云、贵、川等地,史称“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战略撤退,是一项系统工程。实际的准备工作,各单位都在提前布局。

    国宝是民族的文化图腾。南京危急,存放在朝天宫仓库的大部分国宝是留是迁,自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急火攻心,一筹莫展。彼时国宝南迁时,代理行政院长是宋子文,如今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长均由蒋介石一身兼任,军情火急,谁敢让其分心,于是马衡和李济纷纷问计于南京市长马超俊。

    情急之中马超俊灵机一动,说他想到一个人,这个人社会能力超强,神通广大。此人便是毕业于福开森创办的金陵大学的杭立武。

    杭立武一九0三年出生于安徽滁县,原籍浙江杭州。一九二四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一九二九年,杭立武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返国服务,第一份教职,便是母校金陵大学兼任研究教授,后来曾任中国政府住英国的外交官。一九三二年,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经人推荐聘请杭立武担任中英庚款董事会的总干事,杭立武以此人脉关系,先后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和“中英文化协会”,在南京的国际友人圈内,长袖善舞,很受尊重。

    杭立武受金陵大学首创校长福开森的影响,也是基督教长老会信徒,信奉“人生以服务为目的”。1937年8、9月间,忧心时局的杭立武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日寇侵占上海时,德国的饶神父在上海租界成立了一个难民区,救了二十多万难民。

    于是杭立武邀请了在南京的二十多个外国人,提议在南京共同筹建一个保护难民的安全区。外国友人纷纷赞同,这样由15名外籍人士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50多岁的西门子洋行代理人约翰.拉贝被大家推选为国际委员会的主席。当时就在南京地画上标注了安全区的地理位置,并派人去上海托德国的饶神父将安全区地图转交日军。

    所以,南京市长马超俊在听马衡、李济所说的朝天宫国宝一事后,急忙找来杭立武建议将朝天宫故宫南京分院也纳入安全区范围,以避免遭到攻城日军的破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