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吴景洲护宝上路,易寅村怀璧蒙冤-第2/3页
此议一出,国民党中政会议又是议来议去,所选的西安也好、洛阳也罢,一是地缘上都接**津,二是两城也均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可以存放这些故宫文物。国民党元老林森提出南迁文物寄放在南京林园庐墓处,吴瀛去实地勘察,也不合用。这时蒋介石指示把第一批故宫南迁文物中文献馆的1064箱档案留置南京。这样专列在南京停顿了两星期,吴瀛忧心如焚,只得去找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问南迁文物到底何去何从?宋子文对他说:“议决:照旧运沪。”这样第一批文物的1054箱古物,含古物陈列所200箱,最终到了上海,存于法租界仓库。
3月15日,第二批南迁文物起运,这批含故宫博物院1290箱,古物陈列所840箱、中央研究院(含历史博物馆)200箱。由故宫博物院总务处处长俞同奎为押运官。第二批文物专列路过南京时,又把第一批的1064箱文献档案,一同带到上海法租界仓库。
3月28日,第三批南迁文物专列上路,这一批含故宫博物院2972箱又62包,古物陈列所1400箱,颐和园文物888箱,由故宫博物院程星龄负责押运。
4月19日,第四批南迁文物起运,故宫博物院4635箱又2包,古物陈列所与颐和园、国子监合计1734箱又5件,由故宫博物院马衡押运;
最后一批,即第五批南迁文物于5月15日起运,故宫博物院文物2412箱,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先农坛文物合计3243箱又8包3件,由完成第二批押运任务又返北平的俞同奎押运。
至1933年5月23日,五路南迁文物悉数到了上海。其中故宫博物院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按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郑欣淼说法是13491箱又64包)。另外,同时还有古物陈列所5414箱、颐和园641箱又8件、国子监石鼓10件,文物合计共6065箱8包8件。南迁文物按品目分类,其中书画9000件,瓷器7000件,铜器等2600件,玉器不详,文献3773箱。文献类包括清廷档案、帝王实录、起居注、太平天国史料、四库全书及各种刻本善本。所有南迁文物分存于李宗桐事先租定的上海天主堂街仁济医院旧址及四川路广州路口业广公司二楼两处仓库。
风起于青萍之末。
张继在国民党中政会上的临时发难并非空穴来风。
到了5月初,正当第五批南迁文物即将起运时,南京最高法院检察官朱树森带人到北平故宫博物院查封会计科,调阅相关账册和收据。说有人控告易培基、李宗侗私占故宫博物院宝物,朱氏本次特奉检察长郑烈之命前来调查。
原来张继及夫人崔振华早就对易培基、李宗侗这对故宫博物院的翁婿档不满。远在1928年,李石曾、易培基、张继三人均为故宫博物院的常务理事,曾议定易培基为故宫博物院的首任院长,张继为副院长。但名单公布后,并没有副院长一职,张继仅为文献馆馆长;易培基因病暂未到任之时,按理应由常务理事张继主持工作,但易培基不同意。事后易培基曾对人说:“溥泉(张继字溥泉)神经,又要听神经太太的支配,不能让他当家。那是石曾的意思。”这话后来传到张继耳朵里,张继十分不快。
这次故宫文物南迁,张继曾建议故宫文献典籍的南迁由文献馆负责,相应的迁移费2万元由文献馆支配,但遭到博物院秘书长李宗侗的坚决反对,凡此种种,嫌隙人有心生嫌隙,张继毕竟是国民党元老,其悍妻崔振华亦不输汪精卫之妻陈璧君。因此,张继夫妇告到最高法院检察署,指控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秘书长李宗侗上下其手、利用职权之便盗卖故宫文物。
崔振华起诉易李二人私占文物案指的是故宫博物院1931年冬天发售一批与文史无关的物品。事情缘自1929年春,为保证故宫文物经费,几位理事提出处理无关文史物品的建议并拟定章则,呈报南京行政院。1931年夏得到批准,1931年6月故宫博物院开始处置院内所藏无关文化的金砂、银锭、茶叶、丝绸及皮毛等物品,用来弥补故宫博物院经费短缺。其中绸缎、皮货每周公卖一次,而普洱茶、燕窝则交出版物发行所代售。至1932年8月29日,在一年多时间里共集中处理三批,得款三十八万。崔振华等控方拿到证据说李宗侗有自卖自买行为,占了公家便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