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张少帅易帜镇北平,易院长升座统故宫-第3/4页



    故宫博物院的危机公关效果很明显,得到了蔡元培等国民党党内大佬们的支持,在北平的张学良以及外国友人大维德爵士等,都来参观了故宫,均被故宫博物院的慷慨陈词所打动,纷纷慷慨解囊,给故宫博物院捐了款。

    1928年7月22日,时任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在7月6日于西山碧云寺主祭先总理孙中山、告慰北伐胜利后,即偕新婚不久的夫人宋美龄第一次参观故宫,从此一节,可见蒋介石注重道统文化,另外也说明故宫博物院邀约公关之迅效。

    故宫博物院特派吴瀛、俞同奎陪同讲解,古物陈列所也派员跟随,参观路线是从三大殿、武英殿、乾清宫、御花园,蒋介石夫妇一路上亦被故宫博物院典藏中华文化的精神所感染,看到殿宇荒芜,听到故宫经费不足,蒋介石即答应捐资拨付经费6万元,用于修缮故宫建筑。蒋介石有记日记的习惯,关于这第一次游览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他留下如下记载:

    “游览太和、中和、保和三殿,殿宇之宏大,不如门楼,保和殿则更小矣。游武英殿,古董甚多,玩具亦精,国家元首而以此为宝,则焉得而不亡也”。

    据蒋介石日记所记,三大殿与武英殿当时均为古物陈列所区域,蒋介石对其印象颇深。古董玩具多而精,堪称宝物、国宝,但对自己提出警醒,身为国家元首不能耽于宝物,以国宝为一己之私,而当以治国为要。另外,蒋介石刚刚完成北伐,中华民国形式上统一了,但看到故宫的午门城楼、外朝和内廷犹分属两三个机构,故宫实在是不完整,亦急需统一。

    书归正传,有了国民政府军政首脑的支持,故宫博物院终于保住了。1928年10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物、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

    经此一役,故宫博物院的政治地位又有所上升。除李石曾、易培基外,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的理事增补进几位重量级人物,几乎囊括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政大佬:

    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吴稚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胡汉民、戴季陶、谭延闿。

    看来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经亨颐提案对故宫来讲本来是黑云压城,但经过易培基、张继、马衡等人的绝地反击,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地位更加凸显,政治地位未降反升。故宫博物院也因此与蒋介石结缘,为日后蒋介石亲自制订《完整故宫保管计划》、文物南迁、《南京首都计划》、文物西迁,乃至文物迁台,留下了伏笔。

    经亨颐的提案,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后来蔡元培出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时,提出在首都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其思想即部分基于此蓝本。

    1928年10月份,经由谭延闿、李石曾、张静江、吴稚晖等国民党元老力荐,易培基就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兼农矿部长。不久,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古物馆馆长。但时隔不久因国民党内部权力纷争,易培基又被免去除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外的职务,易培基遂携家眷迁往北京,专理故宫博物院事宜。

    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行政院,组织机构自上而下依次为理事会、院长。院长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及秘书处、总务处,以及各种专门委员会。

    故宫博物院理事会集中了当时国民政府的头面人物,并选举李石曾为理事长,易培基为院长。古物馆馆长由易培基兼任,马衡副之;张继为文献馆馆长,袁同礼副之;庄蕴宽为文献馆馆长,沈兼士副之。秘书处李宗侗为秘书长,吴瀛、李宝圭为秘书;总务处处长为国学大师俞樾之孙俞同奎。

    上述人员中,易培基与吴瀛为湖北方言学堂的同学,吴瀛还是庄蕴宽的外甥,易培基与李宗侗为翁婿关系,且李宗侗为李石曾的侄子。一叶知秋,国民党在执政初期便没有回避原则,虽说有举贤不避亲之古训,但如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很容易留下任人唯亲的口实,这为易培基日后的麻烦留下了伏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