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博物院终启国立,紫禁城始称故宫-第2/3页
三大殿之太和殿精选明清刺绣、缂丝、雕漆、珐琅等类围屏,插挂屏,宝座、鹿角椅以及大轴名人字画;中和殿陈列大件掐丝珐琅器物、紫檀家具、各项佛供、乐器;保和殿陈列御用金漆床几,绘画、御笔行草书法等等。
至此水到渠成,应该在1925年的8、9月间,外朝的三大殿正式对公众开放。
溥仪1924年11月5日出宫后,北京摄政内阁旋即在11月8日发布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目的是清点和分类哪些是国家瑰宝,哪些是清室日用私物。摄政内阁为示公允,特安排清室内务府人员五人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李煜瀛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其他委员共14人,分别是:汪精卫(易培基代)、蔡元培(蒋梦麟代)、鹿钟麟、张璧、范源濂、俞同奎、陈垣、沈兼士、葛文濬、绍英、载润、耆龄、宝熙、罗振玉。上述委员中绍英以下为清室代表。民国方面,范源濂、葛文濬为教育界人士,鹿钟麟、张璧是参与执行溥仪出宫任务的京畿卫戍司令和警察总监,也是冯玉祥国民军方面的代表,蒋梦麟(北大代理校长)、俞同奎、陈垣、沈兼士均为北大教授。李煜瀛身兼北大教授与国民党身份,易培基则身兼摄政内阁教育部长与国民党身份。之后,摄政内阁又让京师警察厅、高等检查厅、北京教育会各派一人,再特聘名流吴稚晖、张继、庄蕴宽为监察委员,以示公正。清室善后委员会制定了相当严谨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物件规则》,规定点查小组的人员、地点随机由委员长组合,点查时一定要有监察委员与军警在场,对点查的起止时间也有严格规定。以及各殿文物按千字文天地玄黄排序,等等。
逊帝溥仪正在为被逼出宫的事愤愤不平,到处讨要说法,清室人员自然不肯前来议事。于是清点工作只能民国政府这边单边进行,参与清点工作的还有一部分北京大学的教员和学生。盖因北京大学在1922年便开设国学门,成立考古研究室。马衡、俞同奎先后任主任。另外北大的沙滩红楼距紫禁城较近,师生往来方便。
清室善后委员会中,去除清室人员5名,余下的9名委员中,有5名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北京大学人员在清室善后委员会处于多数地位,所以说接收故宫由北大师生主导也并不为过。其中马衡、李宗侗、俞平伯几位教授都参加了清点工作,北大的学生那志良、庄尚严,社会青年单士元,均于此时与故宫结缘,日后留在故宫博物院工作。
11月21日,清宫的瑜、瑾二位太妃及其宫女太监走出神武门,至此,清宫人员全部离开宫禁。在此之前,内务府从内廷以日用品之名,取出五车细软。紫禁城从此便被称作前朝的宫殿:故宫。
故宫博物院的成立。
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之初,就有意在紫禁城的清宫文物全面点查之后成立博物院,使清宫文物得以向民众开放。时任摄政内阁教育总长的易培基建议,此博物馆既不同于1912年隶属教育部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也不同于1914年隶属于内务部的古物陈列所,应由行政内阁单设机构管理。
易培基与内务部吴瀛是同学,易培基成名较早,曾为黎元洪秘书,后来又作为孙中山驻北京的全权代表。喜收藏,精鉴赏。关于紫禁城、古物陈列所的奇闻异事、种种弊端从吴瀛处所闻甚多,近而也是国民党内对故宫最了解的高官,故受托筹备设立国立图书馆、博物馆事宜。
1925年4月,清室善后委员会公布《参观故宫暂行规则》,决定每周六、日下午1-6时,开放故宫中路,即参观者由神武门进故宫,经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弘德殿、昭仁殿、南书房、上书房等处,等同于试开放。
1925年7月,清室善后委员会在逐殿清理文物之时,于养心殿发现到溥仪等人密谋复辟的证据,抄送报官,结果不了了之。清室善后委员会见此情形,担心夜长梦多,遂决定在紫禁城内廷提前成立故宫博物院,速成公开之局,以杜绝逊帝的复辟之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