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神武门逊帝涕别, 天津卫国父复函-第2/3页
第四条、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第五条、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日
溥仪看罢文本,自然不肯签字,说兹事体大,要开御前会议商议,又想打电话求援,但电话线已被掐断,还犹自犹犹豫豫有意拖延。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鹿钟麟急了,猛然从怀中掏出两颗手雷,啪的一下摔在桌上,喝令随从军警,高声道:“快去告诉外边,时间虽然到了,事情还可商量,让景山上的弟兄先不要开炮,再延长二十分钟。”溥仪闻而大惊,于是立即签字,答应迁出宫外,随即交出“皇帝之宝”和“宣统之宝”两枚印玺,收拾随身私物,在鹿、张、李等人的监视和保护下带着一后一妃分坐五辆汽车一同离开紫禁城,从神武门别宫而去。此时,正是1924年11月5日下午三点。
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
鹿钟麟、张璧、李石曾等人一直护送溥仪的车队来到位于后海载沣的醇王府邸,时称北府。至此,逼宫大戏接近尾声,鹿钟麟突然拍腰间佩枪而问溥仪:“从今以后,你是继续作封建皇帝,还是以中华民国的公民自居?如果愿作民国公民,则我等军人对你自有保护之责任,如你仍称皇帝,那我们民国亦有对付皇帝的手段!”溥仪闻此,忙称自己愿为中华民国之一分子。鹿钟麟等人随与之握手为别。
过后几日,几位太妃及随侍的太监、宫女在军警的监管下也陆续出宫。内务府大臣绍英等人,疏通各种关节,以帝后生活必需品为名,又从宫里运出五车宝物。这些宝物以随身便于携带的东西为主,如翡翠玉件,首饰珠宝,书画,小巧心爱之物田黄章等。不好拿的,自然是易碎品陶瓷之类。大而重的陈设件,如景泰蓝、青铜器,武备、编钟等,只能遗留宫中。
后来基本以此为界,逊帝宣统被逼出宫,能带走的算私产;带不走的,基本上算公产。
1924年11月,黄郛摄政内阁以当时尚在软禁中的大总统曹锟的名义,发布将紫禁城充作博物馆的大总统令:
“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业经公布施行,著国务院组织善后委员会会同清室近支人员协同清理公产私产,昭示大公。所有接收各公产,暂责成该委员会妥慎保管。俟全部结束,即将宫禁一律开放,备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等项之用,藉彰文化,而垂永远。”
为示公开、公正,黄郛摄政内阁组建由社会各界包括清室内务府人员组成清室善后委员会,由委员会对故宫遗留的古物进行定性,是国家公物,还是皇家私物。落实《修改清室优待条件》的第五条。
逊帝出宫,这一爆炸性新闻,立刻引发社会热议,逐渐形成几种思潮:
一、当下紫禁城的安全问题,防止趁火打劫。
北京《晨报》就以《溥仪昨日迁出皇宫,可注意清室古物之保存》为题,刊发文章,提请公众关注故宫文物的保存问题。知名学者胡适致函当时的摄政内阁:“清宫故物应由民国正式接收,仿日本保存古物办法,由国家宣布为‘国宝’,永远保存,切不可任军人政客趁火打劫。”
社会舆论和清流,在警告冯玉祥这些发动北京政变的实力派,不要以逼宫反封建之名,行打家劫舍之实。
二、清宫旧藏的处置问题
胡适提议由北洋政府出资买断清宫旧藏,补偿已经出宫的溥仪等人,因为作价补偿既是对溥仪等人今后生活的资助,也是延续筹建古物陈列所时所蕴含的产权有偿转让的思路,有助于鼓励溥仪等人赎回已经典押在外的故宫文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