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国宝轻掷溥仪搏名 御物暗流海外滥觞-第3/4页



    经过英法联军侵华,庚子年八国联军进京,中华流失的宝物,散布欧美上层社会。经过半个世纪的传播、发酵,国际上对中华文明已有认识,青铜、瓷器等艺术品,等于通行世界的硬通货。东方热成为一种时髦,玩中国的古董成为西方社会有身份、有教养的象征。法国爱丽舍宫,瑞士国王,美国富豪家族、博物馆,对此有大量需求。

    当此时也,银行竟成为古玩产业链的重要端口。在北京的外国银行如大英、汇丰,民族品牌盐业银行,对于皇宫之物,只要确认是出自紫禁城的一手货源,便打上皇家御物的品牌。真赝已无需考虑,只是估价折扣问题。而清宫内廷融资谈判的底牌,等于是明牌,急需银钱用于消费,自然无还本付息能力,抵押资产真只是一抵了之。银行抵押业务,实为当铺典当,因为死当是一定的。既然预期死当,银行方面一定要对抵押品大打折扣,到期处置抵押品时再高溢价出售,欧美市场对中华文物需求强劲,属于单一的卖方市场。所以对银行来讲这是多好的盈利模式啊。而清宫通过银行抵押流出去的清宫旧藏数量巨大,无法计量。

    说到中华文物流失海外史,有二个人及属下的二家公司,绕不过去,不得不提。

    一是中国湖州南浔古镇的卢芹斋,其与上海人吴启周成立了卢吴古玩公司。自1915年起,卢吴公司向美国出口文物长达30年,运出国宝不计其数。仅卢吴公司的一个小股东每年可分得银元十几万元,比琉璃厂一间古玩铺的全年流水还多。

    卢芹斋幼年失怙,后入南浔张家做仆人。南浔自晚清以来,丝绸业起,富商聚集,豪富者有四象八牛之誉。南浔人,富而好藏,富而求贵,颇追慕明末嘉兴之项元汴,时有庞元济,字莱臣,以巨象之财,广为庋藏书画。著名画家金城(绍城)也是南浔人,金家为八牛之一。南浔张家,也是四象之一,巨富。而卢的主人便是张静江(人杰)。1902年,张静江任清廷驻法国商务参赞,将卢芹斋携往巴黎。张静江在巴黎开设“运通”公司,惟有古董赚钱,遂售卖中国的瓷器、字画等,将收入悉数资助了孙文,支援推翻帝制的同盟会。

    卢芹斋从古董店学徒开始,刻苦学习古董店的各项业务,又学说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很快就受到老板赏识,卢芹斋逐渐出任掌铺了。辛亥革命后张静江作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回国全力协助孙中山,通远公司遂结束,进入卢吴公司时代。卢芹斋凭着鉴别中国文物的本领,成功低价收购不少古稀珍品,推销到欧洲市场,一本万利。渐渐地,卢芹斋成为享有盛誉的中国古董鉴赏家,也成为欧洲华人中的名人,凭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其目标市场也由欧洲转到美国。卢芹斋可谓名大、谤亦大之人。

    二是日本人山中定次郎,其公司为山中商会。山本定次郎1866年出生在大阪古董商家庭中,原名安达定次郎,幼年耳濡目染对于古董的买卖交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那年安达定次郎作为学徒进入了当时大阪颇有名气的山中吉兵卫古董店,后古董店主人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安达定次郎,遂改姓山中定次郎,随后山中开始了为山中商会进入欧美市场开疆拓土之路。1894年在纽约开设古董店,之后在波士顿、芝加哥陆续开设分店,1900年在伦敦开设分店;1905年在巴黎开设代理店。

    山中商会在短短的几年间抓住20世纪初欧美经济高速发展,富裕阶层对于东方艺术品的好奇、渴求的心理,快速在海外建立了销售网络,培养了东方艺术品在欧美等地的销售市场。

    有了销售网络,货源就是关键所在。

    山中商会把目光转向了拥有悠久历史、古董文物珍藏最丰富、市场交易最活跃的中国北京,1901年在北京东城麻线胡同3号设立办事处,从此开始发迹。最大的手笔是在逊帝宣统第一次退位后,恭亲王溥伟变卖家财以求复辟大业,山中商会决定以34万大洋买下了恭王府除了书画以外的青铜器、陶瓷、玉器、翡翠等全部收藏,对于山中商会而言这是一次豪赌,其结果给山中定次郎带来一生最大的辉煌,奠定了山中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中国古董文物交易商的坚实基础。后恭王府珍宝在美国举行两场专题拍卖,大获成功。十倍、百倍之利恐亦不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