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修栈道抵押开路,度陈仓赏赐遁行-第2/3页
以后尚有4次抵押。所抵押为何宝物,无法稽考。
这样断断续续又过了些日子,当郑孝胥等内务府大臣把有关账目报来,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还是吓了溥仪一跳。
内廷的日常用度如此之大,仅侍候太妃帝后的,便有上千名太监宫女。奢侈生活的高消费更是令人咂舌,内廷为溥仪喜好,豢养了100多条各种德国犬,为了帝后吃西餐,特意让御膳房建了西番膳房,每日洋料洋酒供应。
而此时,溥仪自已已有一个近期目标和远大理想,那就是近期目标海外留学、交纳列强,远期要复辟祖业,重振大清。无疑这些目标、理想的实现都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
说到留学,庄士敦给溥仪打开了“眼界”,让他更具国际视野。经过庄师傅的介绍,乾清宫来过英国海军司令、香港英国总督,这些人彬彬有礼,张口必称皇帝陛下,让溥仪心生好感,遂生留学英国之念。
至于钱粮理财之事,按照郑孝胥、金梁上的条陈,为今之计无非开源节流:
节流:裁撤太监、宫女、杂役,除太妃、帝后妃必须外,一律遣送回原籍,减少内廷开支;
开源:不能坐在金山上饿死。一是继续古物抵押银行贷款,二是公开召集琉璃厂古玩商进宫参与竞拍变现,三是利用宫中孤本典籍,印刷、出版发行。四是奉天的皇家田产,尚可收租。
关于具体实施,郑孝胥、金梁建议道:按照《清室优待条例》,紫禁城内均是皇家私产,古物出宫,银行抵押的可仍由内务府出面;至于宫内古物拍卖,关乎皇家颜面,不宜操作频繁。外面毕竟是共和了,报纸的舆论也是很重要。
溥仪与智囊们一通商议,绞尽脑汁,财技也无非是这几条,但溥仪总觉得还少点什么,他忽然想到乾隆帝在端凝殿的皇帝私库,对啊,这里的东西内务府无权管,只由皇上支配。妙啊,贵为天子的皇上就应该有自己的私房钱。溥仪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栈道者明行,陈仓者暗度。何不利用御弟溥杰、溥佳每天从醇亲王府来内廷伴读的机会,以赏赐书画、古籍的名义让两位御弟将宝物带出宫,是为蚂蚁搬家。
此时正值内务府大臣和陈宝琛等清点字画,登记造册。并呈皇上御览过目,纸本的书画一般钤盖“宣统御览之宝”。溥仪就从选出的上品书画中挑最好的拿,优中选优。
晋代至明代的书法真迹。计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有钟繇、僧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书法真迹。
宋元甚至更早的绘画。有唐代诗僧王维和阎立本的人物,北宋宋徽宗署名天下一人所画的《竹雀图》,李成画的《茂林远岫图》、《小寒林》,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南宋马远和夏圭以及马麟等人画作,赵黻的《江山万里图》等。
古籍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原稿,乾清宫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书的珍本。
就这样,溥杰溥佳上学几乎每天都有皇上的赏赐,每天下学回家,必带走一个大包袱。出了神武门,先拿到后海北府--醇亲王府,再陆续集中转移到天津英租界的私宅中,建立皇家书画私库。
溥仪心想,这些书画典籍其实都是自己的东西,无非是换个存放地,只是为了以后变现、使用方便而已。拿自家属于自己的东西,能算偷吗?
1923年7、8月到次年5、6月,这样运出的总数大约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画,二百多种挂轴和册页,二百种上下的宋版书。这些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都是著录在《石渠宝笈》的乾隆珍品,加钤“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鉴赏印。古籍也是《天禄琳琅》《天禄琳琅续编》的所著录的精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