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血誓-第4/5页



    也幸亏此地地势开阔,才能容纳得下近五万人排开大阵。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过去了,太阳也升得越来越高。

    此时,近五万人的大阵已经排好。

    包括泰山军在内,一共六个大阵。其中青州黄巾,是五个大阵,每阵皆是八千人,以前两后三的布局排布,每阵前又都有厢车做阻挡,好遮拦汉军的骑军。

    而泰山军的三千人则单独列阵,布置在青州黄巾的左翼,与他们的前两阵大致在一线。

    之后,东南风起,近五万的青泰联军就布阵等待汉军的到来。

    ……

    两个时辰过去了,战车上,张旦还是没看到对面汉军的身影。

    张旦看着裹着冬衣的部下们,已经在这里站了两个时辰了,内心就大感不妙。他不禁怀疑,汉军不会是不来了吧。

    于是,张旦连忙将收回来的突骑再次放出去。

    而这次,突骑们很快就回报:

    “敌在西北方一里外按兵不动。”

    得此情报,张旦大惑不解。他不明白,对面即便是要疲我军,但对面不疲吗?汉军在那里按兵不动是为何?

    ……

    那边青州黄巾大阵处,祭孙也收到了探马的回报。

    皱着眉,祭孙想了会,随后下令:

    “令全军用粮,交替休息。”

    很快,五万多人就开始陆续从背带中拿出制作好的干粮开始食。

    这些粟米都是泰山军带来的,基本都被制作成了七日左右的军粮。换句话说,此战的作战时间最多就是五日。

    五日内,联军不击溃汉军,自己就要粮尽军崩。

    嚼着干粮,青泰联军开始交替休息。外围的吏士继续列阵,内里的就开始坐下休息。两刻后,内外的交替。

    就这样,时间又过了一个时辰。

    突然,大阵开始骚动起来。

    不少人开始指着他们来时的方向惊呼,祭孙也看到了那里。

    只见原先他们扎营的壁垒那,燃起了冲天大火。

    祭孙心里一紧,知道了为何对面汉军会按兵不动了。

    显然对面早就派出了一只轻骑,早早就绕到了他们的后方壁垒处,烧毁了他们的营房。

    这时候,远处探马再次来报:

    “敌军开始撤退了。”

    此时,十一月的寒冬,天冷的冻骨,但祭孙的额头却汗涔涔的。

    他已经意识到汉兵的战术是什么了。

    说实话,他带着青州黄巾和卢植不是打过一次两次了,他本以为已经将对面看得很高了,但到头来还是被对面玩弄于鼓掌。

    此战,卢植显然根本就没有和他们作战的打算,而是要用这严寒杀死他们。

    现在,他和泰山军共计五万守在这冻土上,后方壁垒被烧,前方敌军正在撤退,他们已经没有了退路。

    不然到了黑夜,这北国的冬风就得要了全军一半人的命。

    于是,祭孙果断下令:

    “全军向着西方前进。”

    既然你汉军不敢接战,那他就带着人来。此时距离天黑还有两个时辰,只要让汉军也回不了营垒,这一仗还有的打。

    就在祭孙准备通知泰山军一并向西。

    不远处泰山军也鼓声大作,他们也开拔了。

    但就在祭孙以为他和张旦心心相通的时候,却看到泰山军开拔的方向竟然是相反的,他们竟然是要往回走。

    这下子,祭孙再也绷不住了,他大吼一声:

    “备马。”

    那边扈兵立马迁来一匹。

    祭孙上马,直奔泰山军的张旦处。

    那边大阵内的张旦,看到一骑从青州黄巾那边奔来,脸色阴晴不定,但最后还是叹了一口气,也策马出了阵,去遇祭孙。

    两阵间,祭孙看到张旦奔来,急道:

    “阿旦,你怎么要回去啊,敌在西方啊。”

    张旦望着祭孙炯炯的目光,有心避开,但还是迎着劝解道:

    “大胡子,不能再去西边了。你还没发现吗?咱们被卢植给耍了。咱们现在天寒地冻的,没有壁垒遮蔽晚上的冬风,不战自溃啊。”

    祭孙甩开马镫,跨步走到张旦边上,一手抓住张旦的手,一手牵住张旦坐骑的辔头,含泪解释:

    “阿旦,你听我说。汉军距离咱们不到一里,咱们这里只有抛掉辎重,一定能追上汉军的。到时候,只要咬住对面,这冬夜也是我们一起熬,没道理我们熬不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