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血誓-第3/5页



    面对部下们的反应,张旦也不知道该喜该忧。

    喜的是,泰山军众军吏受黄巾军的影响很小,忧的是众将对黄巾军的精神信仰竟然完全无知。

    张旦至今还记得,当年渠帅抱着老亭长的尸体,与众人一起宣誓的场景。那时那刻的情绪就正如祭孙等人此时此刻。

    于是,张旦望着北面数万人吟唱的场面,不禁对潘章等人道:

    “你们不懂,以后你们就懂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这是一种倾山覆海,改天换地的力量。”

    “有些人迷信武力,迷信刀枪。但终究不知道,这人心才是这世间最强大的力量。得万民之心者,便是这一仗打输了又如何?只要我们还在,这股人心还在。我们仍然能卷土重来。只有我们这些星星之火不灭,还怕不能起这燎原之势吗?”

    但可惜,张旦说的壮气,但话里的悲哀却怎么都掩盖不住。

    没错,张旦对此战的结果并不抱有多大的期望。只因为他了解青州黄巾的实力。

    说实话,此次青州黄巾四万众出击,其实力可能比以前六万众北上河北的时候还要强些。但你要说和河北汉军摆开大阵对杀,那真的是还差不少火候。

    这也是张旦一开始建议祭大胡子坚守壁垒的原因。

    但祭大胡子不听啊,他张旦也只能率军出击策应他们了。

    因为如果他不带着东征军的三千主力随之出击,此战青州黄巾赢得概率甚至连三成都没有。而有他们的加入,还有个五五开。

    而无论是从河北局势出发还是他与祭孙的私人情感,他张旦都没有理由坐壁上观。

    所以,这一次,张旦也只能舍命陪君子了。

    很快,飞军就来报:

    “青州黄巾倾巢而出了。”

    张旦在马边踱步良久,终于下令:

    “令全军出击,策应青州黄巾。”

    就这样,泰山军三千东征军主力也出发了。

    大战一触即发。

    ……

    战争要比祭孙和张旦预料的都要早。

    本料汉军还在三里外,但就在青州黄巾和张旦的东征军未行半里,就突然遭遇到了汉军的一部骑兵的突袭。

    此部汉军骑军是北军五校中的越骑校尉部千人。

    他们彷草原胡骑一般,轻衣无甲,只一把弯弓,六袋箭囊,就轻击而出。

    实际上,虽然越骑校尉部疾行如电掣,但泰山军的突骑还是在二里外侦查到了敌踪。

    但可惜,青州黄巾距离泰山军还是有些距离的,等突骑这边回到泰山军,再去禀告青州黄巾军,已经晚了。

    彼时,青州黄巾的前部正在行进,突然就遭遇到了千人的越骑袭击。

    这些精湛的越骑骑士,呼和着从道边撒放连绵的箭失。

    要是一般的黄巾军,遇到千马奔腾,甚至不用对面放箭就可能已经崩散了。但青州黄巾勇气足,甲械精,还习了战阵。

    所以,越骑的箭失虽然密集,但还打不垮青州黄巾的军阵。而一旦青州黄巾的大阵维持着,越骑也不敢向青州黄巾冲击。

    一直等到泰山军的骑军赶来,汇合了青州黄巾的骑军一起,才驱赶走了这千人汉骑。

    实际上,这就是青州黄巾的困境。

    对面的河北汉军,一万五千人,只骑兵军团就有四千。而青州黄巾这边,加上泰山军自己的数百骑,一共才两千人不到。

    骑军力量的巨大悬殊,意味着战场的主动权已经被汉军给掌握了。

    实际上,泰山军和青州黄巾根本不敢将有限的骑兵力量放出去。只能在战场的附近游弋,好遮断随时突袭的汉军骑军。

    很快,青州黄巾那边传来了立阵的号声。很显然,他们决定在这里整军布阵,准备应对将要到来的汉军。

    但这却让泰山军这里很别扭,张旦突然发现,自己的行动完全被青州黄巾给带着走了。

    青州黄巾要战,他们就战。青州黄巾要停,他们就停。

    想到渠帅说的用兵之道,致人而不致于人,张旦内心一片阴霾。

    想了片刻,张旦咬牙下令:

    “我们移动到青州黄巾的左翼,在那里布阵。”

    各部主将接到军令,纷纷摇旗,开始向着青州黄巾的左翼移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