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太平道-第3/4页
“是的,我遇到了来并州传道的大贤良师。”目露回忆,郭大自顾道,“是他使出符水,硬是将我阿母多留了半旬,以全我人子孝道。所以,我后来便跟随了他。”
长叹一声,张奉有些无奈,虽然这个老套的故事剧情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频频上演,但就是有那么一群汉儿为了孝,宁愿放弃自己的后半生。
或许在他们看来,能够让他们伴随自己双亲,给他们送终养老,便是从了他们的人生意义。而能帮助他们完成人生理想,全了他们养育之恩的人,又如何不值得他们投入后半生来奉献呢。
且不说有的人本就是挟恩图报的,似大贤良师这般,在士族贵人上层阶级尽数视人命如草芥的情况下,突然站出来替他们着想、扶危济困。这样的人又如何不值得他们为之奋斗呢。
“而今的太平道形势如何?”
“上官不惜民,下民自然各寻活路。”听张奉问起太平道,郭大索性也说起来,“大贤良师当初创立太平道时,便是为了普渡天下众生。在这苦难的时代,能有一人如大贤良师一般善良,为百姓着想的自然尽被人奉为神明。”
“如此说来,张角在乡里百姓中的声望,已然超越了当今天子?”
定定瞧着张奉,郭大想了想,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点了点头。此时的太平道还并没有宣称造反,所以似郭大这样的信徒,只是单纯的信仰太平道扶弱救贫的理念,或许在太平道的弟子眼中,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大汉天子,真的没有他们危难时,能出现在他们身边的贤师更容易被感受到。
幽幽叹息,原本历史上说太平道起义的时候有大小三十六方,天下九州,七州响应,张奉还是有些不太相信的。直到此时他才终于明白,使太平道波及天下的不是张角的个人魅力,而是这大汉天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这群世代耕种,只图个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中国百姓,又如何会拿起削尖的毛竹,破烂的木板,与手握大刀长矛,身披利甲的朝廷精锐军作战。
他们活不下去了!
在他们迷茫困顿时,有人领着他们往前走;在他们无药可医时,有人给他画符治病;在他们被官僚欺压时,有人为他们挺身而出,如此,又叫他们如何不赢粮而影从,奔袭州郡以为王师。
“我并不清楚你所说的超越天子是从何种程度来说,但仅从乡里百姓的认可与亲近上来讲,天子或许过于遥远。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知道当今天下的年号是光和。”
再度叹息,面对这种情况,张奉早已没有任何想挽救的想法。
有人说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而如此情况也并非一日达到的,而是经历日久月累乃至世世代代积攒下来的,困顿使他们不再为了虚无缥缈的信仰而劳作。
转而更愿意抓住眼前的希望。
州郡的百姓对上官横征暴敛进行抵触,而为官者又为了满足上位者的私欲,奋力收刮民脂民膏,名流清士富有才学的党人又不能为政一方,是以,冷眼旁观矛盾加速。
天子卖官卖爵,宦官贪得无厌,士族抱团取暖,清流自得其乐。唯一受苦受难的黔首百姓,却只有一个穿着道袍的老同志,会时不时来悬壶济世,来表示慰问关心。
那这个老道不是天,又会是谁是天呢!
太平道的大势已成,不仅是他,只要有明白见识的人都能看出来。而往往到中央高官都能看出问题的时候,问题已经严重到纸都包不住了。更别论,身处顶层的皇权掌舵者,还不屑一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