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陈餘曾经的一对好基友-第2/3页



    陈胜听了两人的意见,倒也同意了,不过仍然留了个心眼,他并没有把派往赵地的队伍交给张耳和陈餘,而是任命自己的心腹大将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和陈餘只是被任命为军中的小小校尉,两人听到自己的任命,心里那个气啊,注意是我们出的,居然让我们给别人打下手,成为可有可无的小小尉官,这明显就是不信任我们,摆明了欺负人。奈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

    在武臣的带领下,张耳陈餘等三千多人挺进了河北,一过了黄河,陈餘的作用显现了出来,他把各县的英雄豪杰召集在一起,经过一番激情演讲,这些豪杰们纷纷加入到这支队伍中间来,短短几天队伍人数就扩充了好几万。

    带着数万人马,武臣连克数城,杀尽秦朝任命的当地官员。不过攻下的都是一些小城,而重兵把守的大郡县一个也没打下来。屡次在大城市面前受挫的武臣这时候把眼光放在了范阳(河北保定),。敌军即将兵临城下,范阳有位谋士姓蒯名通(原名蒯彻,后来应为避汉武帝刘彻的讳,就改名叫蒯通),跑到范阳令面前陈说利害,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范阳令被说动了,开城投降了武臣,而蒯通顺理成章的也成了武臣的人。

    要说这个蒯通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足见他可不是一个庸碌之辈。投降了武臣后,蒯通也没闲着,他给武臣出了个好主意:让武臣不仅仅接受范阳令的投降,而且要在大庭广众之下重赏他,让他成为投降者获得重赏的范例,那样再攻取其他城池将会省力的多。果不其然,武臣照做之后,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三十多座城池。有的时候路子对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这样,武臣率领的军队一路达到了邯郸城。这时候,从陈县传来两个重要消息:一个是忠心耿耿的葛婴因为私立襄疆被陈胜杀了,另一个是西征得主将周章兵败自杀。

    张耳,陈餘听到之后,四目一对,心里便有了计较。他们要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两人当即来见武臣,劝说道:“陈胜打着复兴楚国的旗号起义,但是却没有立楚国王室后人为王,自己却号称楚王,看来他只是为一己之私而起义的,并没有真正想立六国王室后裔为王的打算。而将军你率着最初的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数万人,而且独据河北之地,你要是不称王,恐怕没办法镇住今天的大好局面。”再说陈胜此人你也知道爱听信谗言,没有政治智慧。如果有哪个小人向陈胜说你的坏话,到时候你再表中心,他也是不会相信你的,葛婴便是将军的前车之鉴啊。退一万步说,如果你实在不想称王自立,可以立陈胜的心腹,或者赵王后裔为王。这才是我们的自保之策,万望将军采纳。

    武臣听了张耳和陈餘的话,心想:“我为陈胜打下这么大的地方,称个王也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武臣当即自立为赵王,拜陈餘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副将邵骚则为左丞相。

    陈胜乍一听说自己的心腹竟然自立为赵王,先是暴怒而起,掀桌子,拍板凳,骂天骂地。好一会才冷静下来。冷静下来后陈胜转念一想:“这个武臣翅膀硬了,远在赵地,我是鞭长莫及,只能任他为之了,还是先解决眼前章邯这个燃眉之急吧,武臣那边先稳住再说。”于是,他派使者向武臣祝贺,正式承认武臣为赵王,同时让武臣率军西进伐秦,减轻自己此时面对的压力。

    陈胜的如意算盘被张耳和陈餘看的一清二楚,他俩力权武臣不能听陈胜的安排,此时只能北伐不能西进,先拿下燕国故地代县(河北蔚县)再向南取河内(河南武陟),扩大自己的领地,增强实力为要,如果西进,威胁关中,那么秦朝中央政府必将调集重兵消灭我们。而我们的实力是无法抗衡的,所以不能向西看只能向北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