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胡旋舞-第2/2页
苻健是个表态,以示我们对蛮夷的恩信之意。
诸葛瞻点了点头,正欲离去,却再度被蒋琬叫住。
有空去一下宫城,不要忘了陛下。
诸葛瞻点头告辞。
吴国使者薛综只是前来一探蜀汉虚实,两国互相看不上对方,自然谈不上什么好态度了。
对吴国而言,无论是鲁肃的榻上策: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还是甘宁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
蜀汉都是吴国在战略上的敌人。
曹魏还可以依江而守,顺流而下的蜀汉如何抵挡?
然而再好的战略,没有执行都是空谈。
别看江夏黄祖屡败屡战,但他先射死孙坚,又撑过孙策,直到孙权即位八年之后才失去江夏郡。
黄祖前后坚持十七年,熬走孙家两代父子。
甘宁,鲁肃,周瑜皆一时之人杰,即便他们有远见,但在己方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也是无用。
反观曹操,官渡之战前一年神勇无比。
挡住了吕布,张杨,袁术,刘备,刘表等一众诸侯的明枪暗箭。
建安十三年刘表死,孙权费力拿下江夏郡,这还不算北面被曹军占领的几个县,就这战力不捏着鼻子跟蜀汉合作又能如何呢?
对蜀汉而言,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即便这个盟友再怎么背刺,总不能真的翻脸吧?
章武元年时的夷陵之战,那是正好碰到曹丕犯傻。
事实上曹魏谋主刘晔已经建言劝谏: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然而曹丕匪夷所思的坐观成败,最后孙权主动求和,两家重新结盟。
要是再来一次背盟,智商在线的曹睿总不会也犯相同的错误吧?
就这样,两家虽然互相厌恶,却不得不将对方视作盟友。
吴使来访,另一个原因则是:蒋琬这些天大作舟船,木屑随江漂到下游,引起江陵督朱然,西陵督步骘的警惕,他们上书孙权,提防蜀汉顺江而下。
孙权虽然不信,但还是派出使者,以安人心。
引:
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十四年,武都氐王苻健请降,遣将军张尉往迎,过期不到,大将军蒋琬深以为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