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军议,秋风之后-第2/3页



    大堂有些乱哄哄的,参与会议的武将也不在少数。

    台下有人叫道:

    “那你呢!张伯恭?你是战,是守啊?”

    又有人开口说:

    “自然是北伐了!难道你没读过丞相的《后出师表》吗?”

    “张伯恭你的看法是什么?”

    张翼沉吟片刻:

    “以丞相之能,尚不能胜,况且是我们这些一般人?”

    “我以为应当防守汉中,依托秦岭天险,抵御曹军进攻。”

    大堂中的吵闹声变得愈加激烈,有支持防守的,也有支持北伐的。

    防守派从实际出发,认为丞相况且不能成功,何况我们这些庸人?当初先主便是依托定军山天险阵斩夏侯渊,逼退曹操,全据汉中。更不必说此刻汉中天险已为我所有,通过防守反击来消灭曹军,岂不比劳师动众的北伐来的更实际些?

    也有支持北伐的,他们的出**点便是丞相的《后出师表》了。

    汉高祖平定天下时有张良、陈平,却依旧多次涉足险地,甚至受伤;如今刘禅肯定是没办法和高祖作比,谋臣也没办法和张良、陈平相比,却有长期相持,安安稳稳夺取天下的想法。

    刘繇、王朗占据江东时,兵卒数万人,孙策不过一千人,前者满口儒家经典,不动刀戈,以至于孙策坐大,兼并江东。

    曹操的智谋超过常人,他的指挥能力和孙膑、吴起差不多,可即便如此,曹操依旧多次遭受失败,这样看不如曹操的我,失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我驻扎汉中这些年,相当多的悍将老卒病死,曲长、屯将以上七十多人,各种精锐部队一千多人。这都是先帝数十年整合的精锐,不是一州之地能培养的!再拖下去,这些精锐死的差不多了,我们还怎么打仗?

    我们现在是很疲敝,但曹魏同样也不好受,如果不北伐,大家都休养生息,以一州之地如何与占据大半个天下的曹魏交战?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不北伐等于慢性死亡。只能寄希望于对方犯错,只要曹魏不犯错,那么等到曹魏恢复国力之后,那蜀汉必定亡国。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要北伐,他们不是那种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的庸碌之辈。

    哪怕前方千难万险,他们也要决定自己的命运。

    “够了!”

    “我姜伯约是来匡扶汉室,不是为了求田问舍!”

    “尔等,忘了先帝之志,忘了丞相之托了吗?”

    “如果不光复汉室,还于旧都。那我们与那夜郎国又有何区别?无非是大了些罢了!我在凉州时,连匈奴人都怀念汉室。可若是不再北伐,令曹魏伪朝占据中原,试问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还有谁会记得汉室?”

    “曹操也只敢称王,曹丕却敢称帝,为何?”

    “不就是因为中原腥膻,陆沉已久,即便是天子蒙尘,也无人效忠了吗?”

    “我的家,在大汉凉州天水郡,不在蜀国天水郡!”

    说完,姜维便怒目圆睁,环视左右,径直踞坐在地。

    大堂一片肃静,无人敢指责姜维的无礼。

    盏茶功夫,刘敏站起问道:

    “若是造大船,循沔水一路南下,攻略西城、上庸、房龄三郡如何?”

    吴懿直接否决:

    “未虑胜,先虑败。自汉中下东三郡为顺水,自无多言,可一旦不克,逆流之下,如何返回?何况上庸城固,三面环山,东三郡虽然群山环绕,但距离中原腹地太近,昔日司马懿8日狂奔1200里,阵斩孟达,试问我军能在8日内破城吗?如果不能,岂不是要腹背受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