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符箓 5
在清澈水洼中盛舀一杯,我小口试尝,那洼水清凉且甘甜无比,品饮之后心头烦燥立除,人瞬间清畅起来,接续豪饮,整杯饮完更觉回味甘怡,急忙又俯身舀盛,就在这时,自己无意中看见洞顶一角钟乳石倒映洼水之中,那影像波闪令我惊愣,经水波折射倒映,一座峰峦峻岭显现水中,古人苏轼那首《题西林壁》随之闪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倏忽间,灵光在脑中乍现,自己急忙返退石台之上,面朝南壁盘膝而座,目盯石壁一,沉缓呼吸、灵意激发、六根大开、渐入冥静,开始内观参详记忆里石壁一上99处图形图案,慢慢将之细分划割,各自旋转又透视变化,进行远近多角度辩审,之后完全跳出之前预判物形,远离人之视角,用最大胆设想,去推测线纹变化走势,对图纹逐一展开参悟与猜解,由于思维定势打破,加之自己天生敏感多思特性,终于有所发现。
对一处图形图案,我当下意念预判为荷叶莲花,之前几次辨看似是而非,细看判知,更觉差之千里万难言定,但当自己打破对荷叶莲花过往所有思维认知,置换角度进行大量猜想,后将自身设想憩浮池塘水面,向上仰观荷叶莲花之时,那一刻,风摆荷叶、亭亭净植、花莲颤舞、清香远溢,瞬时,影像画面与那内观这图案线纹一一叠映重合,观望角度、透视空间、动态变化全纤毫毕现,刻绘在此图形图案之线纹流转、粗细、急缓、深浅的表象之中,让我观之沉浸,如醉如痴、似颠若魔,人若置身于那碧叶连天荷塘中,荷香轻曼、荡涤心尘,心由荷莲舞摆而轻漾,不禁心旷神怡,若临仙宇,这样不知过去多久,自己才渐从内观此图纹中惊悦回醒,好奇心不禁被燃爆,忙急切向后内观,因有这般参悟经验感知,接下去图纹内观悟参,势如破竹且渐入佳境。
随着各个图形图案不断被我猜解出来,它们确与自然界中各类植物相符对应,有银杏丹桂、人参首乌、梅兰竹菊、松柏柳槐,甚至还有那三道山特生特长山橘子,当99处图形图案全部被自己参悟猜解完后,内心唯剩震惊,叹赞雕绘者天人,对其图形图案艺术构思、琢刻手法,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石壁一上雕绘的99处图形图案,全都源于自然界中常见各类花草树植,但每个图案雕绘角度,完全出人预料让人无法相像,如那荷叶莲花图纹角度就在水面;人参首乌图纹角度则在泥土之下;松柏柳槐图纹角度又浮于高空之中;银杏丹桂图纹角度立出枝杆侧旁;山橘子图纹角度源自果实表面,拥有如此匪夷所思雕绘角度,可见其创作者绝非寻常之人,他不以常人外观角度去完成创作,而是将自己完全融合进被雕绘物形之中,立植物视角,看待感知其自身与周围环境联系联动,后以图纹线条描绘刻录,由此雕绘图形图案一旦被参悟猜解出来,观者便会产生极强沉浸体验,一切景象都让人身入其境,花草树木仿佛近在眼前,且物形百态,各有寓意又栩栩如生。
更为绝妙的是,久观物形竟能觉之其灵意隐现,那荷叶莲花,深经泥藏向上求长,淡然素雅、不染不妖、清芳天地、自爱无求,这番观悟心生,令我惊异寻溯源头,此内观图案随之开始四向滋生、延蔓与流动,自己脑海之中不禁再构现出一方池塘,池塘绿意葱翠、荷莲遍生,一片生机盎然,而此一切幻象源起,终是那寥寥数笔荷莲图形线纹,直叫人惊绝,凝神辨究之际,这寥寥数笔荷莲线纹,倏忽之间抖颤起来,我灵意激醒立觉变化,瞬即将此复刻录藏于记忆,这种景象似觉相识引我灵意一颤,细细思虑,忆想之前读阅古书第四章符箓那奇怪图案与辨识笔架山岩壁石刻时,均曾有过同感,另有便是自己之前上网浏览查阅符箓史料时,见过一图案也有此经历,记得那是武当山道教文献中一幅符箓,符箓寥寥数笔流畅开合极不寻常,是为明朝刻留武当山金顶大殿木柱之符箓图纹拓印,约:呼风唤雨符,由于那符箓图纹离怪,自己还借用互联网还对此做过一番粗略研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