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调研 24



    笔架山主峰一分为三,中间一座最高面向黄茧村1314米,北峰高为988米,南峰高为789米,中峰与南北两峰相连,形成两处沟谷平台,平台在峰体背后相连甚是奇特,笔架山北峰与云雾山左侧山脊连体叠错,山泉沿此曲流而下,再渗石缝而出,汇入青灵河中。

    沿笔架山北峰上到北侧沟谷平台,绕平台转入峰体后方连道,这条连道宽三十米左右,距谷底两百多米深,南北纵贯笔架山三峰,全长三里有余,站于连道之上,可俯瞰整个湿地峡谷奇貌,峡谷两侧绝壁耸峙,光滑如锦,全为巨大花岗岩石体,左右合围,形成巨大谷道,谷壁之上,零散附生有一些小型松杉与杂草。

    峰壁谷底地势最为低凹,后向西向北方逐渐抬升拔高,以笔架山三峰西面为起点,两侧山脉夹着整个峡谷走向,往西北绵延逶迤百里,谷内皆是沼泽与湿地。

    连道中段靠北石壁下方,近谷底处,有一道奇异纵向交错裂纹,最宽处两米有余,窄处一尺不到,至上而下长有数十米,痕印明显,宛似刀砍又如崩裂直插入地,峰壁谷底经山泉流汇形成浅潭,潭水漫溢,渗入石缝,透山体而出,泄流成瀑,便汇成那青灵河源头。

    跨过河道源头,向南三里,可见黄茧村三大鱼塘,这里每个鱼塘大小20亩左右,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在北边鱼塘旁边,还挖建有一深池,路过之时,黄鱼头特意向教授介绍,说那小池便是庹科长扶贫时,亲自设计建造的青花鲟鱼实验深塘。

    由鱼头带领,我们来到塘边查看,教授神色哀思,只见塘边装有一部增氧机,塘水碧寒,鱼影难觅,深不见底,教授黯然绕过深塘,走向三处鱼塘岸边寻看。

    几处鱼塘经鱼头之手,打理好是整齐规范,塘面鱼影游弋可见,塘边青螺贴岸密附。“这是专为青花鲟鱼培殖的食料吧?”组长指点岸壁密生青螺,向教授轻声询问。

    “是的。”教授微微点头予以确认。

    鱼头在一旁听到组长问话,忙撸起袖子,趴俯岸边,伸手入水,向壁边摸上一大把青螺,用力甩去余水,递给组长。

    组长见状,叫我接过,他一边口中轻责,一边掏出纸巾,忙为鱼头擦拭手臂水渍。

    青螺粒粒都如板栗大小,锥形青壳,坚硬饱满,很是沉手,帮鱼头整齐衣袖,组长接过青螺仔细识看,我好奇心起,握捏手中上剩留的两粒青螺,问教授能否许我深塘试喂,教授点头应允。

    走到实验深塘边,我略一思索,先向塘内投抛去一粒青螺,那青螺“咕咚”一声入水即没,塘面复静,众人全围聚塘边屏息凝望,约莫过了两分多钟,塘下涌上一串水泡,我心中一喜,便要再次投掷,身旁黄鱼头忙摆手将我拦下,他手掌下按,示意让我稍停片刻,水泡消散,塘面再次沉静,不过片刻,塘面不知缘何泛起微纹,鱼头向我手掌一挥,示意可以投食,我随即将手中青螺投掷向塘心,随着“咕咚”一声青螺入水,水面瞬间喧腾,三条青花鲟同绞塘面翻滚争食,水花四溅生机勃然,每条都半米有余,全然不同云雾山深潭中的自然野生青花鲟鱼那般弱小,现场得见,又联想昨日之事,我们即喜即忧……

    笔架山与云雾山、神灵山不同,它主峰为巨大裸露的黄、褐色花岗岩岩体,在其岩体缝隙处,扎生有松、杉、柏、藤等树植,山中石林交错,石叠石,石堆石,石落石,石生树等奇景,笔笔皆是,且较难攀爬,特别是笔架山山顶,顶峰为尖锥状,更是登达不易,组长站在山脚下向黄鱼头问起石岗村方位,黄鱼头忙介绍说,要去石岗村,顺从笔架山南峰南侧登攀,上到半山,再抄山间小道折向西北而行,走出两个时辰,便可到抵石岗村。

    教授听完黄鱼头介绍,望了望组长,组长会意点头,教授这才向黄鱼头说道:“今天,我们想重点探查一下笔架山主峰背面那道沼泽峡谷,不用登顶,希望尽量沿着峡谷多走多看,待考察完成看时间后,再安排走访石岗村事宜,你看可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