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风向变化



  当余渺喜出望外地从崖壁上跳下来时,他给所有人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在地层中真的找到了能够与石板成分几乎百分百匹配的结构,根据他的估算,这段地层的形成时间大约在十五万到二十万年前,是一种独特的变质岩,富含硫、硼两种矿物质,初步推测是火山地质活动的伴生岩层。

  当然,三人对岩层的来历不感兴趣,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定位这石板的来源。

  对此,余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从断崖的地质构造来看,这部分变质岩上面还覆盖了多达五六种后续岩层,这意味着它的开采并不轻松,倘若使用它的那个群体对其没有特别强烈的渴望,是绝对不会专门挖下数层坚硬无比的岩石去开采它的,也就是说,这部分变质岩地层暴露的地方,就是石板产出的地方。”

  余渺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接下来的任务也落到了他的肩上,没办法,其他三人对于地质一窍不通,只有余渺还能凭借早些年的专业知识为大家指出一条明路来。

  四人回到了山崖之上,余渺有了刚才观察地层的结果,便直接大刀阔斧地对眼前的平原地区进行起了划分,最后,他指出了三处可能存在那部分变质岩裸露出地表的区域,由近到远分别距离山崖两公里、十公里、三十公里,三个区域分别在山崖的不同方向。

  “接下来只要依次走一遍就好了。”说完,余渺便准备朝着距离这里最近的区域走去。

  可是程知勿拦住了他,“等等,我觉得我们可以直接排除最近和最远的那两个区域。”

  余渺起初还有些疑惑,但没过多久,他就明白了程知勿这样做的依据。

  两公里太近了,在当时的古山海中,这对于两个不同根源的部族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距离,哪怕他们再怎么信任对方,也不敢在这样近的地方安家,而三十公里又太远了,远古先民的活动范围很难有这么大,即便有这么大,在这样的距离上似乎也没有再建立群体之间联系的必要了。

  这样看来,只有十公里的那片区域是可能性最大的。

  三个区域在不同的方向上,本着节省时间的原则,一行四人便直接朝着十公里外的区域行去。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侧遥远到只剩朦胧轮廓的山脉在视线中渐渐远去,可这里并没有江水,只有曲折来回的干涸河床。失去了崇山峻岭的支撑,天空便塌了下来,矮矮地压在几人的头上,他们仿佛广袤大地上一群不识路的蚂蚁,用六条纤细的长腿在路途中划拉出了一道又一道浅浅的痕迹,风一吹,便散了。

  程知勿想到一个词:道阻且长。

  他好像走在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上,风把沿途的痕迹全都带走了,而前方的目的地还远得很。

  不光是这条路,还有很多路。

  好在“远得很”只是他的错觉,以四人的脚力十公里一个半小时不到便走完了,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根本不是什么伯虑古国的遗迹,而是和别处一般无二的荒芜平原,是任何一抹绿色都不愿眷顾的地方,世界的死角,一切的尽头。

  “怎么会什么都没有呢……”余渺喃喃着,他有些怀疑自己的判断,毕竟那部分知识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他也不怎么实际运用。

  几人都有些失望,但眼前荒芜的景象也只能是推翻了可能性最大的一个选择,还有其他两个区域等着他们去验证。

  程知勿站在迎面吹来的风中,风里夹杂着一些尘埃土砾,失去了植物的保护,这里泥土开始变得松散起来,很容易便被刮过的风裹挟起来飘飘摇摇吹向天地。他的后背突然被拍了几下,那动作由上至下,拍打得很轻柔,方代巧的声音在身后传来:“你看看你们几个,身后全是尘土。”

  程知勿刚想说无所谓,但他几乎是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风明明是迎面吹来的,为何后背会扑满尘土?

  他制止了几人举步离开这里的动作,静静地站在原地仿佛等待着什么。

  几分钟后,世界给予了他回应:

  风向缓慢地改变了。

  那迎面吹来的风一点点减弱,在止息了几秒后,风竟变为从后往前吹了。一路上几人都专注地观察四周环境,忽略了这缓慢而不引人注意的风的变化,这存在于自然天地间的风,有多少人会去留意它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