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高登-孙体(3)
-------------------------------------
花了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孙思成大致看完了这一篇文献。主要是关于雅努斯工程前身项目中一项研究高强度材料的子项目。
当时高登与“孙思成”成功通过高登-孙体将一些微观结构物送往未来,并在未来端成功接收到结构物后,便提出了这一子项目。他们发现在未来向北极注入能量的速率会影响物质的微观结构,由于在北极出来的物质包含了该物质在南极进入时的动量及与高登-孙体的相对位置,所以他们猜想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进行物质的微观结构重构。
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如果在北极注入能量的速率大于过去物质进入南极时释放能量的速率,那么最终在北极生成的物质更加密实,反之则更加疏松。只有在北极输入能量的速率等于在南极输入能量的速率时,物质才会原封不动地从北极生成。
在这一想法的驱使下,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大多数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样生产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并不稳定,经过热运动后,物质会回到常压下稳定的密度结构。但大量的实验后总归还是有几次实验成功,他们成功地利用氢原子生产出了中子星材料,当然他们也消耗了难以想象的资源,这并不是因为能量不够,而是因为功率不够。
这种材料依靠强相互作用进行内部约束,可以说是太阳系中强度最高的材料。这种材料由中子组成,在中子大小尺度上其电荷为中性,并不吸收或反射任何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所以材料在人眼看来是完全的透明的。当然由于组成中子的夸克带有电荷,所以它会与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发生作用,并且与一般材料的接触斥力的基本力依然是电磁力。
在早期,这种材料仅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后来在发现更多徘徊在太阳系内部的高登-孙体之后,多处高登-孙体联合工作才使得这种材料得以量产。此时,人类才终于能在太阳系内畅行无阻。
所有的高速飞船都被安装上了这种材料的外壳,即使以五分之一的光速装上一些不大的太空漂浮物,也不会对飞船本身造成什么伤害。
此行的ETP2095号飞船自然也装载这种材料。从外部来看,飞船为流线型,与上世纪的磁悬浮列车车头相似。太空中当然是没有空气的,但力学大师们分析飞船在以亚光速穿越小行星带时,其运动方程与NS方程(描述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类似,于是飞船的外形很自然地便被设计成列车车头的形状,这样便可以减少飞船在穿越小行星带时的震动感。
此时,飞船已经接近火星轨道,飞船广播内传来温柔的中文女声:“亲爱的各位乘客,你们好,飞船预计将于20分钟后开始穿越主小行星带,预计穿越耗时7小时,飞船可能会与小质量天体进行碰撞,并因此引起一些震动,请各位乘客不要慌张,飞船拥有中子星材料外壳,以及堪比小行星的质量,不会因为撞击而破损或偏航。主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为区分于其他小行星群而被称为主小行星带,带宽约1.5个天文单位……”
广播除了提醒旅客不要紧张外,还稍微介绍了一下主小行星带,原本主小行星带内的天体并没有那样致密,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和上上个世纪便有不少人造航天器穿越了这一片小行星带。但21世纪中期为了进行实验,人类大量在黄道面内发射高速物体,高速物不断撞击小行星产生碎片,产生的碎片又撞击其他天体而产生新的碎片,这样恶行循环,导致现在的主小行星带漂浮着各种各样的碎片。不过好在人类已经能量产中子星材料,还是能轻易的穿越的主小行星带。
广播进行了十分钟介绍便结束了。每个乘客舱的都使用对应乘客的母语进行广播,这样的广播方式,即减少了内容重复的广播时间,又能保证每位乘客都能轻易地听懂。内容通过AI翻译,女声通过AI合成,这是七八十年就比较成熟的东西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