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依旧如故
第八十三章依旧如故
一个人的静,是不是有重量的?假如有的话,宁肖认为它最好的方式,是用一颗心作秤砣,用大地作星盘,才能称得起。
关门即是深山,那深山就在自己的心里。静其实是没有止境的,如同一幅星空运行图,只剩下了基本的线条,无边无际慢慢转啊转,几万年都是如此,再大的动静,都无法去得知了。最静的时候,都听得到外面花瓣落地的声音。宁肖认识一位老军工陈叔,就有这样的静。他远离城市,一生只做一件事情。他是个做杠杆中那个枰的手艺人,工作时反复地提起秤来看它的准度,假如秤是对的,他会静止好长一阵,阳光把他轮廓勾勒得很清晰,最后他会盯着准星悄悄笑一下,然后舒上一口长气,心里有了无限满足。
称枰不好做,是真正的细活,它的繁琐程度只有少数几个人可以接受。但很多时候,做秤不是手艺的事情,是心的事情,心里想着的东西很重要,虽然做出来的是一个工具,但它从此就是一个标准,你控制了它,它再去控制一个无边的世界。手上会犯错误,但心可以去纠正它,细细的木杆前粗后细,最容易被刨折,一定要非常小心了。最后是那颗定盘星,它是所有结构中最重要的,因为它控制着平衡。无论多大的秤,只要那个星戥找准了,整个天地就平了,秤算是成了,这是了不起的大事情,一头挑起人间生计,一头挑起天地良心。
一个谦卑的物件,何以承担生活的粗砾与精巧?或许只有称枰可以承担。称枰,古时被称为衡器,再复杂的衡器,用的也是基本的杠杆原理,衡是一个动作,是天底下最大的责任。所谓衡量,也是从这里来的,世间万物都可衡量,既可以是有形之物,也可以是无形之物,
比如学问,也可以拿来称一下的,古有王充《论衡》,现代有吴宓的《学衡》,看看它到底有多重。
对于小生意人来说,那个称枰不是光算钱的工具,它也是对人情远近的表达,多一把,少一把,高一寸,矮一寸,它们都会看着你的眼睛,并期待你还以同样的微笑。后来,人们用上了电子秤,用上了冰冷的磅秤,那里面有科技的精确,却不再有温暖的模糊表达。
宁肖自行设计的这款梵粒子碰撞机,就需要这种带有人情的枰。精确度之高,只能靠老军工的经验和灵感的把握尺度了。就是时间飞速前行千年,这依然不是机器人所能完成的,只属手工艺术家的专项。
陈叔13岁开始做称枰,算到现在,刚好做了60年,假如他做得不够小心,也许做不了这么长的时间,早就烦了腻了。关于秤的事情,他有很经典的评论,他说:“错得毫,那就错得厘米了,错得厘就错得分了,错得分就错得钱了,错得钱就错得斤,所以天天都怕失之毫厘。”到底偏不偏得?做秤的人有样东西永远用不着称,那就是良心,哪里偏得,心里多一毫也是高了,心里偏了一厘也是远了。
其实,宁肖的身边有无数像陈叔这样技艺高超的军工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梵子,更不去担心碰撞机这种庞然大物如何搬离深山老林。他们只知道宁肖所要做的每个器械,每个零件,都要是最好的,最精湛的。而他们就专心致志地去做,承受着宁肖对他们的称赞和感谢。有时候,宁肖是很羡慕他们的。因为那样,可以什么心都不操,只管负责做好手里的物件。而她宁肖,却有着操不完的闲心。
因为整个军工厂都用来建造她的梵子碰撞机,所以部队干脆把军工厂丢给宁肖一个人管理。而军工厂方圆几十里人烟稀少,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连绵的山脉,笼罩着一种既无比荒凉又极其神秘的气氛。军工厂吃喝拉撒全部都靠汽车外运。紧急情况下,才有直升飞机转投。尽管如此,夏天吃烂菜,冬天吃冻茶,差不多是家常便饭。有时,碰上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或大雪封山断路,就得靠罐头、咸菜和煮黄豆接济。逢上蔬菜淡季,休息人员还得上山采野芹菜、野韭菜、小头葱、冬笋什么的来调剂调剂口味。出于对水土的保护,开荒种菜是不可行的。军工厂后面的深潭里就得养鱼。军工厂也养猪,可逢年过节才能杀上一头。平时的鱼罐头和午餐肉罐头都吃得腻歪了,一年到头就是无法吃一口新鲜鱼。有人试着制作光渔具,到深潭去钓鱼。因为水流太急,那水又清静得一览无余,鱼一见到人影,早就钻到岩石缝里去了,要本就不会咬钓。钓鱼难上加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