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难开头



    第八十二章难开头

    说实话,这个时代的人都莫名其妙患上了许多病:强迫症、拖延症、选择困难症,诸如此类,名目繁多,皆是快节奏、多样化生活带来的副产品。不过,再过个几百年,这些病就会消失殆尽。空难临头,谁还会想着这些奇奇怪怪的病。

    在浏览网页的某个瞬间,宁肖猛然发现:自己竟与这许多的都市病“沾亲带故”。比如拖延症吧,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是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会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对比一下,自己首先可以贴上这个标签。本是无聊消遣之举,却没想自己在此后的生活中,竟拿拖延症当起了“挡箭牌”,偶尔还以此为自己的拖延辩解。然而,与身边做事雷厉风行的人一对比,做事喜欢等到deadline(最后期限)的她,突然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感觉到了拖延的可怕,有了危机感。

    恰是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性格转折中的引路人和督促者——谨老。在与他的相处中,目睹着他做事时的雷厉风行、说话时的果断干脆,以及那种今日事今日毕的做事原则,感慨敬佩之余,宁肖欣然接受了他对自己的“改造”,开始艰难地自我“转型”。

    万事开头难。在一个全然没有任何的先知的领域,开办学习班,其难度可想而知。不仅孔睦拿出了要征集人员上课的名单,连盛达生等人也拿出了要求上课人员的名单。而且这些来上课的人员,来了之后就不能走了,得办个研究院容纳他们搞科研。好几个研究院,就又需要组织一个庞大的部门,来统一领导。

    待拿到这么一个规划深远的方案的时候,宁肖看了一下,把方案往谨老的办公桌上一放。她跟谨老的提议,她先把学习班办好。至于其他,谨老同意他来想办法处理。于是,开不完的会议又开始由谨老来牵头了。

    庆幸的是,上面给她划了一个大地盘,一些基础设施也较好,师资肯定是短缺的。不要紧,先培养一批出来再说。而现在最难的是,把孔睦等人需要的人员调集过来上课。搞了一个多月,名单上人员只来了60%。这个时候,曾宇出面来处理。再过一个月,要来的人都来了,准备开课。

    于是乎,这自华夏建国以来,最大一次的科研战线思想的转弯拉开了序幕。

    被单位强迫调来听课的学员,大都是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指望学习完就回原单位继续去搞手边的工作。谁不会想到,他们这一听,将永远抛弃自己先前所从事的专业,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里去为未来打开了许多扇的门。

    许多年后,这些人还记得盛达生的三维定论。他的讲课最为叫座,也最为开放,来者不拒。问题是你得听得懂。

    他讲课喜欢“图文并茂”。或许他少年时曾学过画,平时工作最爱用枯笔小楷写字,即有西方绘画素描画的功底,又有过硬的书法基础。他画的东西是相当可爱而可观的。他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各种的物体,用图钉钉在黑板上,讲课时口讲指划,高低抑扬,有声在色。本来枯燥的科学理论,让他讲起来津津有味。有着思想的美,逻辑的美,艺术的美,才华的美。难怪曾听过他讲课的一位大科学家说:“听这样的课,穿越了一个时空,也是值得的。”

    当来听课的人不多时,他就在讲台上坐下来,打开一本长长的备案,点燃香烟,开始讲课。课堂上会抽烟的学员也点上烟,轻松自由。不抽烟的学员,想要听下去,这点烟味是要忍着的。这样的课堂有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

    他所授的课不考试,只要求学员在学期终了时,交上篇读书报告。他对学员的鉴别,不怕新,不怕怪,只怕学生人云亦云的平庸,是难得一遇的好先生。

    匡志厅是年龄最小的老师。有的学员年龄比他还大。但是他讲的数论最受欢迎。一天,他上课,一进教室,环视一周,看到有些人站着,就放下讲义,马上出门,到别的教室云搬椅子。老师以身作则,听课的汉子也赶紧帮忙,直至来听课的人都已坐下,他才开讲。他是南方人,用南方话讲的数论非常有趣,不然不至于座无虚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