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拉低了泰山封禅-第2/4页



    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他说了好多理由,最主要有三条:

    第一,已将20多万重兵部署在瀛洲、镇州、定州、高阳关一带,他认为辽军害怕后路被截断,必定不敢深入,毕竟战线太长了,容易全军覆没,

    第二,若是宋真宗御驾亲征,在澶州驻扎,再下令镇州、定州方面出兵,会合河南军队,前后夹击,必然能成功。

    第三,如果辽军还是继续南下,其国内必定兵力空虚,那甚至必要的时候舍弃开封,宋朝派精锐部队进攻辽国,直接打大辽国都,咱们来一个互换。

    基于这些考虑,胆小的宋真宗才敢前往澶州,但最主要还是被寇凖逼的,而且刘娥力主他御驾亲征。

    所以宋真宗便被逼上梁山了,只能御驾亲征,皇帝都来了,宋军自己精神倍增,终于在澶州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

    当然也有大宋的武器给力,大辽将军太目中无人的缘故。

    据说宋军大将张环在澶州前线以八牛床子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

    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

    然后一系列大战,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

    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其主要内容也非常简单:

    第一,称兄弟。我们不打了,结拜为兄弟吧,自从,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此论。

    第二,划底盘。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瀛、莫二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第三,纳贡。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第四,互市。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从此以后,辽国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澶渊之盟有很多积极的影响,毕竟谁都不想天天打仗。

    但可怕的是大辽和大宋都没有居安思危,导致武备松弛,后期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

    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

    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甚至北宋灭亡,赵跑跑建立南宋,被迫向金国称臣。

    宋真宗御驾亲征是极其难得的,在软弱的老赵家是难得一见的。

    大宋一共就三个御驾亲征的皇帝,

    第一个,毫无疑问,宋太祖赵匡胤,此人说是雄才伟略,丝毫不为过。

    称帝前便已征战沙场多年,屡建战功,称帝后亲征时多次不畏艰险,亲临阵前鼓舞士气,灭的国家都有好几个了。

    哪怕有人不是非常喜欢大宋,但永远不要否认宋太祖赵匡胤的伟大,结束五代十国的功绩。

    连后世一个极其极其伟大的伟人都有诗词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可见,在他心中宋太祖赵匡胤是可以和太宗李世民比肩的人物。

    第二位,高梁河车神宋太宗赵光义,他所以被称为高粱河车神,是因为在高粱河之战的时候,打了败仗,被很多人追杀,

    在匆忙之中,赵光义驾驶了一辆驴车逃跑,跑的飞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