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第七十五章 量子靖难
建文二年12月25日, 东昌城。
朱棣到达了这座未来会成为京杭大运河沿河九大商埠之一的城市,它由运河贯通而兴盛,又因运河堵塞而衰落。
由于此处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 地势低平, 起伏较小, 适合骑兵冲锋。
因此,何福盛庸所选择的这个地点,朱棣还是比较满意的。
实际上,东昌也是他通过围堵济宁德州运河粮道20余天。使得对方“粮乏而出”, 算计得到的。
几个将军其实很意外,没想到今天这么快就轮到了自己。
喝茶的赶紧把茶水放下。
吃点心的迅速把点心咽了。
郭英含糊地说一声“这证明我之前粮草算的并没有错”
他感到很欣慰。自己是有水平的,之所以靖难无功都怪文人
他哀怨的目光,投向了杨士奇与蹇义。
两位文人“”
杨士奇什么都不明白,他现在急需一些前情提要。
多少知道一些的蹇义, 按照自己过往的习惯, 只听不说,闭紧嘴巴。
而杨士奇, 就不一样了。
到底被偏爱的人有恃无恐。
他不禁说“这是在说, 燕王在和叛乱分子作战吗东昌未来难道失陷了吗燕王是正在进京勤王吗”
正烧纸的朱允炆平平淡淡接上一句
“杨卿说得不错, 燕王确实进京擒皇了。”
杨士奇明白了,鞠躬道“谨受教。”
他只是觉得, 皇孙的口音好似有点怪, 这南京城啊, 不愧是海纳百川之处,实在有太多不同的口音了。
本来想要说话的老朱,默默闭上了嘴。
我们先来看一下朱棣战前和将军们开的军事作战会议。
1、德州兵马本就粮乏,此刻移师东昌, 东昌城内也没什么粮食积蓄,对方想要决战的心是非常迫切的。他们需要通过决战,排除燕军对运河粮道的干扰,否则,没饭吃了大家死翘翘。
2、既然如此,“贼欲速战,我则不战,贼不欲战,我则扰之”这一段话极有意思,尽得游击战十六字真言的精髓,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大家一听,不禁红光满面。
盖因他们之前可是对这十六字真言惊为天人,极为认可的。
现在,知道了自己的行动,竞和这十六字真言有所关联,那么,这仰慕的回旋镖,便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其中朱棣更是得意“我这一战,说不得也为那十六个字的出现,奉献了一些前人经验。”
其余将军们与有荣焉。
傅友德更是抚须不止早就说过了,这燕王,乃是我傅友德教出来的。
杨士奇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他听了那十六个字,便陷入了沉思,如今,已是品味出来,击节赞叹“确为妙语,当可传世”
大家含笑看了一眼杨士奇。
对比那沉默的蹇义,似乎还是这时不时就说两句滞后很多的话的杨士奇,更为可爱呢。
袭扰大家都懂,就不多解释了。
战略退却是看起来很简单,却又很难做到的一件事。做出此类决断,会有很重的思想包袱,事后评价也往往不佳。
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战时的“徐州大撤退”,和英国人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