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历练之旅
兴宁二十六年四月五日,六人离开后,开始还在一起,但不久就各自分别了。宪英去通南、宪永去思岭、铭静去怀卡、铭海去怀远、宁政去新安,杜坚去东安。临走时候,每人各自给配发了七天的干粮、一把剑、一张弓和五十支箭,还有五贯钱和一匹马。五贯钱在当时宁安府和各地也算是不小的数目,可见马文慧在历练他们的同时,还是想给他们照顾。同时让他们对身份和婚姻及年龄都要保密。而从小就鬼灵精怪的马宪英和张铭静则悄悄地这几天里让常丽玲给她们两个女子准备了男装,她们觉得两个漂亮的女子出门是不安全的,还是换身男装吧。
马宪永去思岭县,他虽然听父母和欣澜姐姐说过思岭县有个思北园,周颖圆常年在那里居住,也很想去看看。但长这么大,他从没有一个人去过那里。从宁安府出发后,马宪永就在思考,走水路最好,但水路必须宁安府坐船,但不可能再返回了,只好是走陆路了。虽然二十多年来,从宁安府到思岭县的路好走了许多,但依然不那么好走。沿途也有不少酒店等,但这次出门没人给掏钱,不得不节约一些了。
到四月二十五日,马宪永骑着马慢慢吞吞地来到了思岭县的地界。这几天里,马宪永其实也不是故意慢悠悠的,而是边走边看。他发现有些道路该重新翻修了,发现有的地方的街道布局有问题,发现大街上做买卖的人不少等等,总之是什么都要看看。到了思岭县后,这里的人可远不如宁安府那么多,也没有宁安府繁华。但是这里的空气挺好,这里城镇集市也有一些,毕竟经过了二十多年,但是远不如宁安府。但是这里的人都挺勤劳,也更和蔼一些。
在思岭的日子里,马宪永发现这里虽然民风相对淳朴,也很勤劳,但是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询问后得知大多是当年来的老流民或者后代,虽然分了不少地,但因为耕具和种子有限,加上技术的问题,粮食还是比较紧张的。马宪永从小爱看书,稳重文静。于是放下公子爷的架子,去帮一户姓李的人家种地。这户李家人有六口人,老夫老妻都已经六十多了,儿子比马宪永大一些,孙子也有十二三岁了,但是普遍文化不高,认字不多。刚开始他并不怎么会,但马宪永学习能力挺强,到六月时候已经会了一些,加上年轻身体好,很起作用。他在帮老李家种地时候,也教小孙子认字,还教他一些简单的拳脚。就这样,几个月下来,马宪永在这里学了不少,而老李家对这个能干勤快又稳重的马宪永也有了感情。周围的人也听说马宪永读书不少,常请他代写书信等。周围的人还给马宪永要介绍妻子,马宪永则推脱了。马宪永在这家人家干到九月底秋收完毕时候,想离去,老李家人舍不得他走,但他不得不走,他的任务不是只种地这么简单啊。临行前,马宪永打听思北园怎么走,老人们听过思北园,知道个大概的位置,让他顺着一直向南走,然后再打听。不过告诉他,思北园以南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是禁区,任何人进入格杀勿论。马宪永知道思北园以南就是军事禁区了,别说老农了,就是他不经许可,也不能进去。
离开老李农家后,马宪永走了约七天的时间,感觉应该离思北园附近了。因为他觉得这里的草场较多,虽然即将冬季,草要变色了,但还是可以看出来的。而且还能看见一些牛羊马匹,远处还能看见一些建的挺别致的房舍。而这些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能建的起的。马宪永一路骑马南行,突然听到不远处有人在喊叫,跟着声音过去。看到几个中年人要抢一个放牛的十几岁孩子的牛,孩子不给就打。马宪永前去劝说制止不听,只能是也打了。马宪永接受过武艺训练,打这几个人自然不在话下,那几个人就赶紧跑了。马宪永救下小孩儿后,将其送回家,得知此家人姓王。父亲已经去世了,家里只剩下爷爷和母亲还有他了。爷爷曾经是老兵,祖籍是北方人,后来受伤后就被安置到思北园附近放牛。本来还挺好的,但从去年开始,思北园管理放牧的人被换了一个叫萧某的后,此人凶悍,欺上瞒下,经常强征牛说是做军用,不交就要掏钱。马宪永说没听说这几年有作战啊,怎么还征用。老人说那些底下当差的比上面还狠,根本不管不顾,横征暴敛。马宪永一听十分恼火,但是也得强压怒火。第二天,有人带着一群人,来到了老王家,看到了马宪永,要抓他。老人让马宪永快走,但已经晚了,马宪永也不想走而且也不想打了。和他理论一番,这个姓萧的人感觉马宪永懂不少,虽说衣着很普通了,但所拿的剑不是普通的剑,感觉不一般不像普通人。就相对比较客气地请他去庄园内部一谈,马宪永答应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