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立威海外



    从马文慧返回海山洲后,生存发展是最大的问题。除了原有的和转移来的物资外,主要就是发展。靠着上百万流民的努力,在海山洲的二十年左右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功的,但是这里终究是地域有限。虽然土壤肥沃雨水充足,农业生产问题不算大,但是缺乏一些资源尤其是金属资源,光靠原有的储备和有限的发展是难以解决的,必须从外部寻找。近二十年来虽然通过走私和与沿海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故而从兴宁十五年开始尤其是兴宁十七年以后,随着东部的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向南寻找资源和立威就是当务之急了。

    兴宁十七年底到十八年初,重组和编练的军队大体得以编成,欲有所动作,但是对于向狄羯作战,谁都没有把握和意愿。在张璇强、崔子建建议下,对狄羯仍然力持宁静和防御态势,于是力主向南行动。但是向南行动距离遥远,后勤将是极大的问题。崔子建、曹允恭、张利海、马虎等建议可以派水师和部分步骑兵向南震慑以显示实力,目的是让南方的各土著及酋长国与我们友好合作,最起码是能与我们自由贸易,以我们的茶叶、布帛甚至一部分技术换取我们缺乏的金、铜、铁等。同时可以利用海上航行打击一些海盗,确保航路畅通和贸易流畅。同时派军南下也可熟悉水路航道。而这些人的建议中,马虎说的最为恰当,且极为重要。马虎的核心意思是:

    狄国乃我心腹大患,必死之敌。纵然万一不得不与之和解,亦需武力战胜之,方可言和。正所谓能战方能言和。狄国近二十年虽不曾犯境,然其在东南仍屯驻大军,打造战船,不可不防。另狄国闽海帅臣为献媚其主,深恐其会铤而走险进犯宁西,因此宁西之备万不可松。宁西为我西门,不得不防。我海山洲虽不缺粮米,但马匹铜铁均属艰难,若与武国商贸,甚难,不得不另寻他途,唯有南方。

    南方之地,乃南海之外国也。横亘数千里,当中土丙离之位。山川绮丽,四序温燠。其水土肥美,百姓生聚,不异中土。从宁安舟行七十二更,仅七日程耳。昔年沿海之人数贸易其地,云山有金,亦未曾见。惟有大小银钱,亦外夷从其本土载来资用也。另听人言道南方诸岛番,唯南方之人待我中土人和善,可资贸易,唯海盗为患。南方之夷部,虽名曰国,然其地域大者不当中土一郡,小者不如一县,且多分散,非有信义,徒有富庶之地,实无经营之能,守国又无材武,空费数千里之宝地。

    昔司马错、张仪争论秦惠王前,张仪欲攻韩、司马错欲伐蜀,谓:富国,务广其地;强兵,务富其民;王者,务崇其民德。三者备,而王随之矣。原夫秦之所以雄诸侯,由司马错之计得也。臣谓:今日时势有似於此,故以议取南方开拓为急务。

    我议取南方,宜定为国策,然今日我之实力,刚略恢复,远不足以开疆拓土瞬间底定。纵然底定,必将耗费我近二十年经营之储备,万一狄国东进宁西,我军精锐及粮米尽陷南方,必将首尾难顾。故经略南方乃长远之略,乃需十余年甚至数十年或更久方可,待我海山洲物产丰盈之日方可,待西境对我敌意日消或无进犯之意时方可。

    要取南方,先图贸易,再探其人种、物产、舆地、兵略等。后使我移民其地,待我之民在彼之地生根发芽茁壮之时,以我国力之强盛、物产之精美、将士之勇武,其民安得不畏、不羡、不敬乎?在此之时,我便可向其国提出种种要求,彼国纵然拒之,然其命脉皆在我之手中,其国其民绝难有与我为敌之力,则我取南方自可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此策虽费时长久,然却为完全之道。

    马虎的这段建议,非常合理,而且已经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略,深得马文慧的赞许,故而下令准备远航南方。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训练,在兴宁十九年六月,马文慧、张璇强、崔子建下令以马虎为东南宣抚使,李宝、张承宗为副使,率海陆人马一万七千人和大小船只一百余艘向南出发。这批出征的军队,水军为主,步骑兵是从已经组建的天雄军、飞雄军、威虏军、铁鹰、死士等军中抽调而来的,还有郎中、工匠、通事、土人、夫役等各种杂役人员,总计近两万人。马文慧、张璇强、崔子建令马虎此行相机行事,路途遥远不必也不可能事事请示,第一次远航不要走的太远,此次主要是熟悉路途,不要贪大求功,并令他们务必在十月冬季到来前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