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搞建设



    徐家的会客厅中,只有苻坚和王猛二人端坐而立,其余人全部在外处理事务。

    “儿臣参见父王,见过丞相。”苻宏恭敬地行礼说道。

    “坐吧,有些事想听听你怎么说。”

    苻宏落座之后,蓦然间发现朱肜也在,而且站在苻坚的身后微笑着冲自己示意。

    “户院的人经过测算,咱们关中用上硝石和火石(红磷)肥地之后,预计增产的粮食实际能在一成左右,这是你能动用的全部粮草了。”苻坚淡淡地说道。

    “才一成?”

    苻宏有些难以接受。后世经过验证的氮,磷,钾肥全都用上了,可效果才这么点?

    苻坚见儿子有些气馁,出言安抚道:“你别不满意,如今天下连年大旱,能做到不减产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增产一成绝非等闲。而且曾产的不是一郡一县,是整个关中,这已经足够好了。”

    “父王,那这一成的粮,能让儿臣养兵多少呢?”

    “那就要看你怎么选了。”

    苻坚一抬手,示意王猛说下去。

    “兵院推算后罗列了两种方案。第一,耕时为民,战时为兵。在朝廷的补助之下,此法可养兵两万五千余人。第二,脱产战兵,全年操练,所有粮草全部由朝廷支出,可养兵八千余人。”

    苻宏一时陷入沉思。从长远来看,第一种方案的收益是更大的。假以时日,这两万多士兵和他们背后的家族都会成为自己坚实的拥趸,而且一定程度自力更生也不用怕朝中有人对自己掣肘。

    但这么做缺点也很明显。王谢两家一旦铁了心要破解自己的布局,派大军来长安牵扯,这些民兵能否形成有效的战略威慑?而且想要自力更生,这样是否会引来猜忌也不得而知。

    选择八千战兵这种方案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表现,可这么选的好处也很明显。

    想要得到这些人的忠诚光靠时间可是不够的,需要实打实的战功。一旦有了战功这些人会迅速成为自己的嫡系,不需要慢慢培养。不过数量少那是实打实的少了一大半。

    “父王,儿臣选择第二种方案,八千战兵。”

    苻坚眉头一挑,似笑非笑地看向儿子。

    “你小子对拿捏王谢两家这么有把握?怎么说也是曾经的天下高门,怎会任人摆布?”

    “父王,儿臣有把握。”

    “哈哈哈哈,你有把握便好,爹也不多问。你暂时就在徐家庄住下,督造硝石作坊。朱肜这家伙暂时还给你,你在徐家庄的这段时间他会替你募兵。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苻宏沉默下来,仔细消化这老爹抛出的信息。

    “父王,军械是如何安排的?这支军队的着甲数几何,重甲还是轻甲?骑兵儿臣能召集多少?”

    “甲胄你想要多少都可以。东境的军队今年不会有战事,爹可以从他们那里调集,年底的时候神术坊就能补齐所有的甲胄空缺。骑兵的指挥调度相对复杂,等你年长一些再说吧。这次只会给你五百骑兵用作斥候。”

    “儿臣领命。”

    虽然不能统帅骑兵有些遗憾,不过也正如老爹所说,现在的苻宏能力上远远不足以发挥出骑兵真正的优势。

    “还有一事。”一直闭目养神的王猛突然睁开眼睛,介入了话题。

    “我们在燕国的探子送来了消息。燕国左仆射悦绾清查户口,已经查出了将近十万户。这期间悦绾对燕国土地和户口重新登记造册。这个册子,我们必须想办法拿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