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北海布政使司正式成立了!(求票求追读)-第3/4页



    既然任命了民政长官,朱棣干脆连军事部署也一块说完。

    “即日起正式设立北海布政使司,辖北海21城,府治设在伊州,刑部侍郎金纯,升任北海布政使,掌民政。

    “在北海养伤的武城侯王聪,负责统帅铁道兵第一师和第二师,协助郑爱卿营建北海铁路。

    “另一个养伤的安平侯李远,新编四个农垦师,交由他统帅,在北海屯田戍边,保21城安全。”

    说到这里,朱棣扫视众人,一字一顿的郑重说道。

    “铁道与列车,如陆上运河,旱地行舟,运输速度数倍于漕运,可日行千里,因其在陆上,装卸货物又比运河漕运便利数倍。

    “虽造价不菲,但却不如开凿运河一般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以致于天怒民怨,数千里的铁路,所需工匠不过两万人而已。

    “铁路所用钢铁均为官办钢厂所产,只需发放工匠俸禄即可,虽耗铁无以计数,亦无甚不可。

    “将来我大明定要大兴铁路,将这铁路铺的纵贯南北,从北海铺到交趾,从京师铺到西域,让这蜿蜒的钢铁铸成大明的龙脉,贯通大明两京十五省,所修铁路何止万里?

    “然我大明却无一人懂得铁路营建之法,幸得北海贤才郑德江,愿将铁路营建之法倾囊相授,报效朝廷,为我大明营建铁路。

    “朕,欲设铁路部,与六部等同,拜郑爱卿为尚书,掌大明铁道营建、运营事宜,众爱卿以为如何?”

    朱棣终于当着满朝众臣的面,提出要成立第七个部,同时封郑德江为尚书了。

    朱棣把修铁路说的那么郑重其事,甚至还把铁路比作大明龙脉,显然是极为重视的。

    再加上铁路和火车这个搭配确实是个好东西,运输能力吊打现在的京杭运河,他们总不能睁着眼说瞎话。

    而且就像朱棣说的,这玩意修几千里也只需要两万人的工程队,不用像是挖运河那样征集数百万民夫,最后惹得天怒人怨。

    虽然把钢铁铺在地上有浪费的嫌疑,但那些铁也都是北海炼出来的,他们就出了点工匠,发了些工资和粮食,甚至连粮食和工资都是人家北海出的,等于都是白捡的钢铁,他们实在没有理由反对。

    最最关键的,大明没一个人会修铁路,这个时候朱棣说要封老郑当铁路部的尚书,问大家有啥意见,你说他们能有啥意见,难道还能反对不成?

    所以最后六部和内阁都很痛快的答应了,反正这个铁路部是个新兴部门,和六部的传统职权没有任何交叉,那还有什么好反对的。

    于是这次的任命就这么定了下来。

    北海终于成为了大明的一个布政司,也就是省级单位,配齐了文武两个系统。

    武城侯王忠带铁道兵师,安平侯李远带农垦师,一个修路,一个屯粮戍边,而且这俩人早就在北海住习惯了,也熟悉那边的环境,级别也正好够,没人比他们更合适了。

    至于刑部侍郎金纯,朱棣让他去管理一个未来的工业省份,到处都是工厂和工匠,看似好像不怎么对口,其实这个人还真是不论级别,还是能力,都是最合适的一个人。

    金纯虽然是刑部侍郎,但他跟着宋礼修过水利,建大坝,造水闸,疏通运河,还被朱棣派到四川,采办用来建造紫禁城的木材,最后还到过北京,负责紫禁城两座大殿的营造工作。

    这个人是真的懂工程建设的,历史上,再过几年等宋礼老死之后,金纯就直接成了新任的大明工部尚书,他在工程组织上的才能可想而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