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之技-第4/7页
除在精神上攻心外,松下幸之助还巧于运用物质手段实行谓“高福利”政策:他鼓励职工向公司投资,建立“储蓄制度”。
在公司改组为有限公司后,开始实行附有奖励金的“投资储蓄制”。松下公司还建立了新的“职工拥有住房制度”,同时改善了宅分售、贷款制度,又建立了福利养老金制度,根据职工个人愿,把退休金改为终身养老金。
松下公司从1966年起,建立了工种与工作能力相结合的工体系,按照实力的顺序提拔和升级,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松下还向职工灌输所谓“全员经营”、“群智经营”的思想,即下电器的经营,是“用全体职工的精神、**和资本集结成一的综合力量进行经营”。宣传所谓的“职工自家事”,意在使职觉得“自己是松下电器的主人公”。松下幸之助建立了提案奖制度,公司不惜重金征求职工的建设性建议。吸取建议,可以善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激励职工的士气,给人一工人可以参加管理的印象,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使公司受益浅。
在松下幸之助采取的这些措施和策略的引导下,公司争取人心,职工对公司产生了亲切感,形成了一种与公司命运与共思想,积极投身于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松下公司正是采用营造企业凝聚力的方法,迅速崛起,并且长盛不衰。
□苦心经营张裕白兰地名扬巴拿马
只要把握住机会,经过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有可能胜利。
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当主持人隆重宣布:
“中国张裕酿酒公司的白兰地,荣获本届赛会金奖”时,大厅里顿掌声雷动。年已古稀的张振勋走上领奖台,伸出满是皱纹的手,从主持人手中接过金光闪闪的奖章,激动得老泪纵横,浑颤抖。他无限感慨地说:“我终于如愿以偿,酿出了世界上最的美酒!”
1840年,著名的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张振勋出生在广东大县一个乡村私塾先生的家中。虽然父亲在教书之余,还行医病,但家中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小振勋在私塾中跟着父亲了几年书,十三四岁时,就不得不辍学到姐夫家去放牛。在他16岁那年,家乡发生了罕见的大旱灾,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小振每天和哥哥、弟弟一起上山挖草根,剥树皮,供一家人充饥。
正在这时,村里有个姓黄的南洋华侨从印尼雅加达回乡探亲,见荒严重,就慷慨地拿出钱来,送给同村每户人家一斗白米。乡们都非常感激他。张振勋很羡慕,就找到这位华侨打听,能不带他到南洋去做工挣钱。姓黄的华侨见他聪明灵活,手脚勤,便答应了。
张振勋到了印尼之后,虽然在姓黄的华侨帮助下有了一个身之处,但接连两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最后只得去做非常危的矿工。
苦熬了3年后,张振勋才在一个福建华侨开设的纸行当上佣工。他深知这工作的来之不易,所以只要是老板吩咐的事,都认真踏实地去干好,即使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也从无怨言。
纸行的陈老板因此很看重他,先让他当推销员,后来又提拔他当房先生,把全店账务管理和银钱进出都托付给他。张振勋也辜负老板的信任,努力经营大小业务,当年纸行就获得了5万兰盾的利润。这时,有人暗中鼓动他找机会挟带店里的款项回家乡,去过快活日子。张振勋认为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坚定拒绝了。陈老板知道后,更加器重这个年轻人,觉得这是个靠住的人,所以把自己的独生女儿也嫁给了张振勋。
陈老板临终前把身后的事情,都托付给了张振勋。安葬了人以后,张振勋和妻子商量如何发展今后的事业。当地的商状况,发展前景最好的是酒行。因为,荷兰殖民主义者花天酒,大肆挥霍,时时离不开酒,而当地的居民中,好酒的人也很。所以他决定把纸行关闭了,改开酒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