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吐蕃军制-第2/2页





    茹分上下两部,有茹本,也就是将军,上马管兵,下马治民。

    茹下面有域,域下面是东岱,岱的长官叫千户,吐蕃人称之为“东本”。

    下面有小千户,也就是五百户长,五百户长下面是百户,吐蕃人称之为“勒曲勘”。

    百户下有小百户,也就是五十夫长,唐人称将头,吐蕃人称“格尔”。

    最后是十户,十户长称“勒勘”。

    偶尔,也会有四人编的军事组织,一人为组长,称“祖本”,一人为副组长,称“俄本”,这是两个战斗人员,另外两人是辅兵,炊事兵叫“贞普”,另外一个是仆役,叫“贞嗢”。

    兵士则被分为“桂”和“庸”两种,桂是指臣民中拥有奴隶和财产者,是能组织壮士参加战争的人,也就是武士。

    “庸”是指从事各种平凡职业(农业、畜牧、打猎等)的庶民的总称,分为三种,分别是主要是负责随军生产,保障后勤。

    庸下面还有奴隶阶层,即更,有三种。

    更(奴隶),相当于包衣。

    扬更(奴下奴),相当于阿哈。

    宁更(奴下奴下奴),吐蕃社会中最低等级的存在,无人身自由,完全隶属于奴隶主,任主人驱使、赠赐和买卖,无任何权利。

    更在桂出征时,也常常作为桂的扈从。

    值得一提的是,岱虽然被称作千户所,但一个岱并不是一定是只有一千兵马,有的大岱甚至能拉出上万兵马。

    要知道,按照朝廷的估计,吐蕃此时的常备兵兵马在四五十万左右。

    而除了五茹六十一岱这个军政合一的行政单位之外,在吐蕃王朝的统治下,还有十八个超然于外的贵族采邑(即封地),这里面只有两个属于王室。

    其余十六个采邑,都是属于贵族,贵族有在自己采邑内征收税赋、征兵的权力,这点就有点像春秋时期的贵族了。

    “那城离平高城多远?”郭映眉头微皱。

    吐蕃人的严密布置让他感觉有些棘手,说到底,他并没有硬碰硬跟吐蕃交手的想法,那样即使是胜了,也只是徒损兵马。

    “四十里地。”

    “四十里地,那样一来一往就是八十里,吐蕃人的援兵没那么快赶到。”郭映沉吟一阵,定下心来,道:“那就先拿那城开刀吧。”

    虽然己方只有一百人,而那城有两百人驻守,但郭映说这话还真是不是痴人说梦。

    须知道,他此次带的一百人马都是精锐,有郭家、本家的壮勇子弟,有长安城的大豪、侠少,个个都是有武艺在身的,用古人的话说那就是技击之士。

    若是将他们放在堂堂正正之阵上,开大阵,对大敌,郭映不敢保证他们能战而胜之,但是将他们放在敌后,执行斩首、突击、奇袭的任务,他敢拍着胸脯保证,这一百人个个可以以一敌三。

    “具体是怎么个打法?”

    郝玼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这人向来是闻战则喜,反正光棍一个,无牵无挂。

    此番突袭烽燧又已经得了一份军功,自是欣喜异常。

    郭映抿了抿唇,道:“我估摸着蕃贼白天多半会出来巡视或者采樵。

    我们就盯着那城,若是有人出来,直接半道杀出,将其歼灭,然后换上蕃贼服饰,看看能不能混进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