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吐蕃军制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二十六。

    夜凉如水,圆月高悬。

    原州百泉城外黄石固烽燧,虫声啾鸣,夜枭飞啼,而就在这虫鸟低泣的幽深之处,却隐隐夹杂着一阵金铁交鸣之声,随之而来的是几声凄厉的惨叫。

    一股浓烈刺鼻的血腥味儿,瞬间弥漫开来,让这静谧的夜更添几分诡谲与阴冷。

    “解决了?”

    片刻之后,郭映扬鞭指了指上方的烽燧,而在他身后的是百余裹甲衔枚的精锐甲士。

    “就十个蕃儿,还有六七个在睡梦中,手到擒来。”

    郝玼咧嘴哈哈一笑,一脚踢翻了一具尸体,捡了他挂在腰间的弯刀,随后挥臂甩刀。

    只听得“噗嗤”一声响,锋利的弯刃便将那吐蕃勒堪(十夫长)的头颅削落,鲜血喷溅老远。

    旋即十具尸体,包括那员吐蕃的脑袋全都被郝玼几人扔到了烽燧下面,滚落到了郭映的马头前。

    “蕃贼轻而无备,连个暗哨都没有,这是不把咱们泾原军放在眼里啊!”

    郭映横刀立马,抬头望向东方。

    七月末,正是月明星稀的时节,数里之外百泉城的轮廓清晰可见。

    “不过也好,正好杀原州的吐蕃兵马一个措手不及。”

    郭映微微眯着双眼,心头升起冲天豪气。

    “怎么打?”

    郝玼提着十多跟辫子、二十只耳朵下了烽燧,凑近郭映,兴奋的搓着双手问道。

    于旁人而言,郭映的行动很冒险,甚至可以说是疯狂,但对他而言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侦查行动罢了,以往他也经常深入敌后,捉几个生口,杀了割下辫子耳朵拿到百里城换些赏赐买酒喝。

    郭映淡淡的瞥了一眼郝玼,摆了摆手:“不急,先休整休整!你且先说说吐蕃在原州的兵力分布。”

    “好。”

    郝玼爽快答应着,然后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原州失陷是在十六年前,州东的平凉、百泉因为离泾州太近,没有驻军,仅有两个小烽燧,也没有人烟,算是白地。

    过了平凉是陇山,有五座关城,各驻一个百户,关城后面是随军的吐谷浑部落。

    而顺着百泉走,前方有一个小城,叫那城,有两个百户,两百兵马,再往西是原州的州治平高,有一个小千户,五百羊同骑兵驻守。

    最西边的摧沙堡,是吐蕃在原州的大营,吐蕃人积年掠夺的财货、还有从后方运来的兵甲粮秣都屯积于此,由一个千户的通颊斥候驻守,若再算上其部落中的青壮,估计不下三千人。”

    千户、小千户、百户,听起来像是蒙元、大明的军制,但其实不然。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解释一下吐蕃的军制了。

    首先,吐蕃这个国家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政权,他更像是一个奴隶主军事部落联盟性质的政权。

    它的兵役制度历来是寓兵于民,也就是全民皆兵。

    虽然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一个名为“五茹六十一岱”的军事组织,但还是没有革去它身上的部落兵制影子,除了闲时为农、战时为兵之外,妇女老人小孩也常常被算作兵员。

    这也是史书中记载大唐动辄斩获数万,而吐蕃来年就卷土重来的原因。

    而所谓的“五茹六十一岱”,其实就相当于大唐的“十五道三百二十八州”,只不过吐蕃人的茹(相当于道)、岱(全称东岱,相当于千户所)并不是单纯的行政单位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